实现100%签约!枫林街道“以心换心”群众工作法书写民生新答卷-新华网
2025 10/13 18:04:08
来源:新华网

实现100%签约!枫林街道“以心换心”群众工作法书写民生新答卷

字体:

  9月29日下午,徐汇区枫林街道又传来好消息,东安二村涉及8幢楼、17个门牌号、400证的旧住房拆除重建项目,实现100%签约!

  在当天的庆祝仪式现场,居民们手持小红旗,脸上的笑意掩不住,每一位居民代表的致谢发言都会引来大家的掌声和大声附和。居民陈阿姨抹着眼角笑叹:“快80岁了,总算可以盼到了,以后住的新房有电梯,不用爬楼梯了!”居民白老伯带头鼓掌喝彩,笑脸灼灼生辉:“1958年的‘老破小’重建,这是咱们盼了一辈子的事!”

  老房里的“糟心事”:67年岁月藏不住的居住难

  东安二村的老房子,最早建于1958年,如今已历经67年风雨。如果雨季走在楼道内,会看到坑洼的水泥台阶积着雨水,斑驳的墙皮大块脱落,居民们用旧报纸糊了一层又一层,仍挡不住墙皮往下掉。

  池阿姨家在59号一楼,1988年经单位分房住进这不到20平方米的房子,一住就是37年。一家四口挤在屋里,一张双人床和一张双层床占了屋子的大半部分,转身都得侧着身。让他们尤其感到不便的是,厨卫在过道对面的一个小房间内,冬天半夜上厕所,得裹棉袄棉裤,冻得直打哆嗦。房子通风、采光条件都很差,为了通风,她家后门一年四季开着,哪怕寒冬也留条缝,“不然屋里闷得慌,衣服晾一周都带潮味儿。”更糟的是暴雨天,雨水从楼道漫进家,厨房下水道反水,“得用盆往外舀,家具泡得发潮变形。”阳台的洗衣机因地面沉降歪歪扭扭,运转时“轰隆隆”像开拖拉机。

  59号楼的周阿姨,三代人挤在三十多平方米的房子里。客厅沙发占了大半空间,孙子写作业只能趴在餐桌上,“碗还没收拾,就得挪开腾地方。”窗外电线水管缠成“蜘蛛网”,梅雨季天花板掉粉尘,“做饭得举着伞,不然菜里都是灰。”

  这些“糟心事”缠了居民几十年,大家早就盼着旧改——“每次开居民会,都问‘啥时候能改’,现在总算盼到了!”白老伯的话,说出了所有人的心声。

  签约背后的“东安速度”:民心催出来的高效率

  “旧改”两个字,在东安二村居民心里,盼了一年又一年。今年8月25日项目进场时,居民们的积极性一下子被点燃。“三天就完成一轮征询100%同意率。”东安四村居民区党总支书记田兆靓说,这样的速度,是因为居民的期待太热切,也是因为工作人员的全力以赴。到9月25日,仅用一个月就完成了两轮征询的“双100%”签约,17个门牌号的400证居民及非居全部签字。

  对于去年底刚完成东安一、二村征收项目的枫林街道来说,这是“东安速度”的延续。而这背后,是一个个暖心故事。

  69号的赵老伯是独居老人,起初怕搬家没人帮、怕新房不适应,迟迟不肯签。居委会工作人员多次上门,陪他唠家常,帮他打扫卫生、买菜,“像我孩子一样贴心。”最终赵老伯打消顾虑,成了二轮征询“首个签字人”,还主动帮着劝邻居。

  住在松江的张大爷行动不便,没法回小区签约。专班工作人员清晨驱车两小时,把户型图铺在他床上,“这个户型卧室大、阳光好,适合您养老;那个阳台朝南,能养花、晒太阳。”张大爷当场签字,拉着工作人员的手不停道谢。

  经常出差的孙先生,好几次错过线下沟通。眼看签约期快到了,他提出在虹桥机场碰面,工作人员立刻带着材料赶过去,在出发层休息区用20分钟解答疑问,助其在登机前完成签约。

  党建引领的“暖心招”:以心换心解难题

  项目能顺利推进,离不开党建引领的“以心换心”群众工作法。在徐汇区各职能部门支持下,枫林街道会同徐汇第二房屋征收事务所组建69人专班,分成三组,每组都有街道人员、征收公司、居委会干部和老书记,大家拧成一股绳,劲往一处使。

  专班坚持“旧改靠民、旧改利民”,用“五早、四心、四上门”服务群众。为了让方案贴合民意,专班开了多场圆桌会,居民说“想要大卧室”“要独立阳台”“厨房得宽敞点”,这些建议全被记下来,反馈给设计公司。

  原来小区有90余种杂乱户型,设计公司将居民合理建议融入方案,整合优化出40种回搬房型,还针对174证“厨卫在套外”的住户,专门调整布局,让独立厨卫“进门入户”。池阿姨看着户型图笑开了花:“以后做饭、上厕所不用出门,冬天再也不用挨冻了。”

  面对“硬骨头”,专班更有耐心。74号楼的王阿姨,早年在天井搭了20平方米违建,认定这是“自家面积”,坚决不签,甚至不让工作人员进门。专班没有硬推政策,而是先摸清她爱养花,第一次上门带了盆绿萝:“王阿姨,这绿萝送给您,放家里多好看。”聊开后才慢慢说政策:“楼上邻居露台搭建也不算面积,这政策对全小区都一样,您不签,全楼都错过旧改多可惜。”老书记也帮着劝:“住亮堂新房,有电梯、有车库,这机会可遇不可求!”

  那段时间,专班常傍晚上门,有时聊十几分钟,有时坐半小时。看着工作人员顶着夕阳核对信息,看着邻居们盼新房的眼神,王阿姨终于松口:“不能因我一家,耽误大家!”主动签了字。

  旧改靠民的“合力网”:志愿者与居民共筑安居梦

  复旦大学退休的白老伯、退休干部朱老师,是小区里的“明星志愿者”。

  白老伯是74号楼组长,在居民中威望高。他主动参加政策培训,把复杂条款编成“顺口溜”:“旧改好,老房变新房,电梯装得高;面积不缩小,环境更美妙!”有位居民早出晚归躲着专班,白老伯陪着工作人员在楼下等,下雨天撑一把伞站了两小时,直到晚上10点居民回来。看着两人淋得半湿,居民红了眼,主动邀请他们上楼。白老伯趁机讲政策、算经济账,终于打消对方的顾虑。

  朱老师是“热心肠”,帮居民整理签约材料,居民忙得没空去现场,他就送材料上门;有人在外地出差,他帮忙寄快递,让异地签约顺利完成。在两人的带动下,更多居民加入志愿者队伍:分发宣传册、维持秩序、照顾老人,一张“合力网”把“政府的事”变成“大家的事”。

  100%签约不是终点,而是东安二村“焕新”的起点。按规划,这里将建6幢住宅楼,品质媲美商品房:每栋楼加装电梯,老人出门不用爬楼梯;两层地下车库直达住户,雨天停车不淋雨;新房精装交付,拎包就能入住。“再也不用怕暴雨进水,厨房装个大冰箱,买菜不用天天跑!”畅想一下未来,池阿姨脸上乐开了花。

【纠错】 【责任编辑:朱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