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静安彭浦新村街道:“六维”服务织就养老幸福网-新华网
2025 10/31 18:23:10
来源:新华网

上海静安彭浦新村街道:“六维”服务织就养老幸福网

字体:

  新华网上海10月31日电(史依灵)近日,上海静安区彭浦新村街道安泽路十分热闹。健康咨询台前专业人士耐心解答养生疑问,生活用品修补区老手艺人用巧手修复旧物温度,农副产品惠购区新鲜食材吸引居民驻足,金融反诈宣传点志愿者细致讲解防骗知识,互动小游戏区里欢笑声此起彼伏。这场重阳便民服务活动,正是街道深耕为老服务的生动缩影。

  针对辖区内5.82万老年群体的迫切需求,彭浦新村街道构建起“六维”养老服务体系,将“让每一位老人快乐生活、健康长寿、优雅老去”的愿景,融入日常服务的每一个细节,让银龄生活既有“温度”更有“精度”。

  一餐暖心饭

  “高阿姨,今天的红烧肉炖得酥烂,您慢用。”中午10点30分,送餐员准时敲开住在曲沃路430弄的高阿姨的家门。泛着油光的红烧肉,翠绿的青菜,软糯的米饭,让老人吃得心满意足。

  这份身边的温暖,就藏在彭浦新村街道“东中西三片各2家”的社区食堂布局里。“街道辖区内33个居民区,步行到社区食堂最多6分钟;6家食堂日均供餐近1400客,350客精准送到行动不便老人家中。”彭浦新村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1月至10月,街道助餐优惠新申请10294人,累计覆盖19616位老人,占街道60岁以上老人的33.7%,数量和覆盖率均居静安区第一。

  为了让老人吃得健康、吃得放心,街道藏着不少“小心思”。社区食堂里的“红绿灯餐盘”,用红盘控荤、绿盘增素,引导老人合理膳食;针对糖尿病、高血压老人,定制“低盐低糖餐”;更编制包含103项标准的《社区食堂服务标准体系》,从原料采购“溯源台账”到餐具消毒“30分钟高温记录”,全流程守护“舌尖上的安全”。

  一间适老安居房

  “扶着扶手就能自己倒水、去卫生间,夜里起夜也不怕摔了!”91岁的崔阿姨说起家里的适老化改造,语气里满是感激。马桶旁的L型扶手、从卧室延伸到阳台的木质扶手、贴心摆放的药箱……这些细节,都来自街道“一户一案”的定制服务。

  评估时,团队跟着崔阿姨在家走了三圈,逐一审视“哪里走得慌”“想在哪装扶手”。施工时,选用木质扶手避免冬天冻手,每天只在上午九点到十一点施工不影响老人休息。完工后,还帮着归置杂物。

  据悉,街道今年已完成58户适老化改造,另有21户正在推进中。此外,街道还联合上海盛立公益基金会和悠幸适老化改造平台,为孤寡、残疾、失独等特殊困难老人“量身定制”个性化适老化改造方案。截至今年10月,街道已累计实施个性化适老化改造166户,另有18户已完成评估,即将进入施工阶段。

  一个智慧服务平台

  “独居老人标红,无子女老人标黄,‘90岁、100岁到龄提示’闪烁时,我们就上门办手续。”在彭浦新村街道智慧养老服务中心,巨大的显示屏上实时更新着老人信息与服务进度。以往“老人找政策”,如今变成“政策找老人”:只要输入身份证号,就能一键查询匹配相应政策。街道智慧养老服务中心负责人介绍说,智慧服务平台不仅整合了老人的基本信息,还有助残、救助等多种资源,能够更加精准地匹配老人的具体需求。

  智慧服务平台既是日常为老服务的贴心“好帮手”,也是老人遭遇突发情况后的“救助员”。今年3月,年过八旬的街道居民周阿婆突发胸闷,按下床边的“一键通”设备紧急呼叫按钮。不到10分钟,居委会工作人员和急救人员就赶到现场,让老人化险为夷。“‘一键通’就像我的‘电子子女’,按一下就有人来帮我。现在,每天还有AI语音机器人提醒我按时吃药,问问血压情况。”周阿婆笑着说,“如果三天没有接电话,居委会就会上门,不要太放心哦。”

  一声平安问候

  “今天阳光好,多晒会儿太阳。”秋日的午后,志愿者沙纪龙推着中风后无法行走的冯先生在盛德护理院花园晒太阳,两人的身影格外温馨。冯先生子女早逝,自两年前住进护理院,沙纪龙就成了他的“老伙伴”,每周两次上门陪伴,还会带些水果,听他倾诉思念子女的心事。

  在彭浦新村街道,像沙纪龙这样的“老伙伴”志愿者共有806位,与4589位独居、高龄老人结对。55名“乐龄有伴”志愿者帮老人读报、购物,红十字会志愿团队为失智失能老人家庭疏导心理,“移动虚拟窗口”上门为高龄、残疾等行动不便居民提供残疾证申领、长护险申请等服务,实现“服务零距离,关爱到家门”。除了“人工温暖”,街道还将589名独居老人纳入“智能水管家”项目,通过监测用水量判断老人安全,让“看不见的守护者”24小时在线。

  一张服务清单

  “油烟机修好了,您试试开关灵不灵?以后有小问题,按这个方法就能处理。”维修师傅小王边清理油烟机,边教无子女独居的刘伯伯维护技巧。几天前,刘伯伯家油烟机坏了,抱着试试看的想法申请了“个性化服务清单”中的“物业维修”,当天下午师傅就上门了。

  记者从街道智慧养老服务中心了解到,“个性化服务清单”采取“需求精准识别、服务按需供给、资源动态适配”的菜单式服务模式,涵盖代陪、清洁、干洗、护理等6大类28项服务。工作人员每天根据老人“点单”派单,破解独居老人就医难、数字鸿沟深、生活照料缺等难题。截至今年9月,清单已覆盖1000余位无子女老人,累计服务44039人次。

  一方健康诊室

  “以前每月要儿子陪我去三甲医院复诊配药,现在在家门口就能拿药,一次能配3个月的,还能送上门。”68岁的刘阿婆患糖尿病多年,社区卫生服务分站点的设立,让她省心不少。目前,街道已在居民区布局12个社区卫生服务分站点,构建“15分钟医疗服务圈”。

  针对行动不便的老人,街道还推出“家庭病床”服务。92岁的张爷爷因脑梗瘫痪在床,社区医生每周两次上门做康复训练、更换导尿管。截至今年10月,街道已为236位老人建立家庭病床,提供上门服务1200余次。

  此外,街道一方面联动三甲医院开展“专家下沉”服务,每月邀请科室专家到社区坐诊,另一方面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设“健康科普小课堂”,每周邀请医生、营养师为老人讲解慢性病管理、合理饮食等健康知识。

  从一餐热饭到一间安居房,从智慧服务到健康守护,彭浦新村街道用“六维”服务体系,将养老服务的“最后一米”变成“最美一米”。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将继续以老人需求为导向,细化服务、优化流程,让每一位老人都能在熟悉的社区里,安享幸福晚年。

【纠错】 【责任编辑:朱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