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上海11月1日电(史依灵)10月31日,在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学术年会开幕式上,上海启光自然科学发展基金会首批“启光学者”名单揭晓,来自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和中国科学院的5位青年学者入选。

上海启光自然科学发展基金会首批“启光学者”名单揭晓。新华网 发(受访者供图)
据悉,“启光学者”项目是上海启光自然科学发展基金会设立的基础学科人才资助计划,主要面向35岁以下在数学、物理、化学、计算机等基础研究领域具有突出潜力的青年学者,是在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指导下,为贯彻落实《上海市支持企业加强基础研究 增强高质量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措施》的具体实践。
“我的研究本质上是用数学语言‘翻译’量子世界的难题。”浙江大学“百人计划”研究员孟龙凭借在数学与物理交叉研究领域的突破性探索,成功入选首届启光学者。孟龙聚焦原子分子模型,从物理、化学领域的实际问题切入,用数学逻辑重新解构问题本质,再反向为其提供算法优化或理论支撑。这是一条“从源头到落地”的全链条研究路径。
首批“启光学者”、复旦大学智能复杂体系实验室长聘副研究员李运章说,“基础研究要坐‘冷板凳’,常伴随‘极致孤独’,有时一个细分方向,全球专注于此的学者不过寥寥数人,连个诉苦的人都没有。遇到瓶颈时,连续数周毫无进展,更是家常便饭。”
“设立启光基金会,既是响应上海市委、市政府的号召,更是看到了基础学科人才培养‘久久为功’的迫切需求。”上海启光自然科学发展基金会理事长束金龙表示,当前国家对基础学科重视空前,但青年学者成长周期长、创新环境有差距等现实问题,仍需社会力量补位。“我们搭建平台,聚焦基础学科,希望营造原始创新的土壤,助推拔尖创新人才的早期发现与成长。”束金龙透露,基金会的长远愿景清晰且坚定:到2049年,发现并支持陪伴1000名中国基础科学领域的拔尖人才,成为国家基础学科原始创新的“坚实基石”。
束金龙介绍,在资金支持上,基金会经费作为政府投入的重要补充,实行“灵活自主使用”原则,青年学者既可将经费用于购置科研设备、开展学术交流,也可用于改善个人与团队生活。“35岁以下的青年学者,正处于事业起步期,生活压力往往会分散科研精力。相对宽松的经费使用方式,就是为了帮他们‘卸下包袱’。”束金龙解释说。
在孟龙看来,启光基金会搭建的支持平台所提供的经费支持为研究提供了“灵活度”,“能覆盖参加国际会议、邀请同行访问合作的开支,还能资助学生外出交流,激发创新。”
“启光基金会的支持,对我来说是‘解渴’,更是‘定心’。”李运章坦言,青年学者起步阶段常面临“双重压力”,一方面要专注研究,另一方面需应对生活与科研启动的开支,“这笔支持不仅缓解了经济压力,更重要的是让我感受到‘被看见’——不是只有拿到国家级人才称号的学者才会被关注,我们这些‘在路上’的年轻研究者,也有人在为我们鼓掌。”
除去资金支持外,基金会还聘请了院士、资深学者与科研管理专家组成评审团队,坚持客观公正的标准遴选人才,更为入选者提供“一对一成长陪伴”,小到研究方向的调整建议,大到科研资源的对接、学术平台的搭建,专家团队都会全程助力。“对青年学者而言,院士专家的经验指导、资源链接,往往比资金更珍贵。我们要做的是‘雪中送炭’,而非‘锦上添花’,帮他们在学术道路上少走弯路。”束金龙说。
“基础学科创新需要‘慢功夫’,人才培养更需要‘长耐心’。”束金龙表示,“启光学者”项目是启光基金会“启光计划”的起点,希望通过这个计划,“启迪智慧之源,璀璨文明之光”。未来,基金会将通过“启光好问题”“启光梦之队”“启光成长护航”“启光好老师”等多项目、多维度、多层面的体系化支持,构建支持各年龄段拔尖人才成长的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