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以为拉肚子、腹痛只是普通肠炎,却可能藏着克罗恩病的隐患。”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腹部外科疑难诊治中心主任医师陈春球在接受媒体专访时,一语道破了这种免疫性肠道疾病的隐匿性。作为长期深耕克罗恩病诊疗领域的专家,他不仅见证了疾病认知的变迁,更带领团队以多学科协作(MDT)和微创技术创新,为患者开辟出一条精准治疗之路。
克罗恩病的命名源于系统性研究该疾病的Crohn医生。这种疾病曾被称为“节段性肠炎”。陈春球解释,它与普通肠炎有着本质区别——普通肠炎多由饮食不洁引发,服用抗感染药或输液便能缓解,而克罗恩病是一种全身性免疫系统疾病,炎症可累及从口腔到肛门的整个消化道,且呈现“跳跃性病变”特征,“一节一段”地影响肠道健康。
此外,其症状并不典型,可能只是腹部隐痛、腹泻、消瘦,以及肛周病变等,这使得诊断难度大大增加,往往需要通过胃肠镜、小肠CT\磁共振、胶囊内镜等多项检查,结合病理活检才能确诊。“病理检查是金标准,必须在显微镜下找到特征性表现,才能慎重给出诊断,因为一旦确诊,治疗方案会与肠炎完全不同,不能像普通肠炎那样的使用抗菌素,否则可能加重病情。”陈春球强调。
在发病群体与诱因方面,克罗恩病的好发年龄集中在15-35岁,不少大学生、青少年成为患者,且近年来有发病年龄提前的趋势。陈春球指出,疾病诱因目前虽无确切结论,但可归为四类:一是基因易感性,有相关基因的人群患病概率更高,但并非必然患病;二是环境因素,过于洁净的成长环境可能让孩子免疫系统敏感,成年后接触外界抗原时易引发过度免疫反应;三是饮食影响,西方化饮食中精细加工食品、外卖中的不明添加剂也可能刺激肠道过度免疫反应;四是肠道菌群紊乱,饮食与环境变化导致肠道菌群失衡也可能诱发疾病。
对于克罗恩病的治疗,陈春球介绍,疾病分为缓解期与活动期,治疗需根据病情阶段调整。早期可使用免疫抑制药物,若效果不佳则采用生物制剂;若病情发展至重度活动期,可能需要使用激素和不同类型的生物制剂;如果发展出现肠梗阻、肠穿孔、腹腔脓肿等并发症,则需外科手术干预。活动期得到有效控制后的缓解期继续需要随访和用药控制。“患病10年以上的患者,50%以上需要手术,甚至不止一次手术。反复手术还可能导致短肠综合征,影响营养吸收。”为此,陈春球团队在手术技术上不断创新,一方面推行早期微创手术,在腹腔镜下精准切除病变肠道并吻合,减少创伤且保留更多健康肠道;另一方面注重吻合口质量,确保吻合口宽度足够,降低复发风险。
他坦言,手术难度在于病变的千变万化,每个患者的穿孔、狭窄位置都不同,对医生经验要求极高,“就像‘百变之王’,需要医生随机应变,如何有效治疗关键在于医生积累的经验”。
为了给患者提供更全面的诊疗方案,陈春球团队搭建了外科疑难病例网上“云”平台,每周开展线上MDT会诊,至今已持续三年多,累计举办近160场。该平台汇聚全国知名专家,涵盖普外科、营养科、放射科、ICU、消化内科、泌尿科、妇产科等多个科室,针对疑难病例共同研讨。“克罗恩病诊疗不是单一科室能完成的,患者常伴有营养不良,需要营养科支持;要定位肠道漏口,离不开放射科的三维成像技术;若病变累及妇科、泌尿科,还需多科室协作手术;术前术后离不开消化内科的诊断和随访。”陈春球表示,云平台打破了地域限制,让患者无需奔波就能获得全国顶尖专家的联合诊疗,大幅提高了治疗成功率。
在疾病预防与患者管理上,陈春球给出了针对性建议。对于婴幼儿,应适当尽早接触大自然,多与外界抗原接触,降低免疫系统敏感性;对于成年人,要尽量避免外卖,选择“妈妈烧的菜”,减少不明刺激物摄入,若需点外卖则优先选择食材有保障的商家。
同时,他特别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很多年轻患者面临升学、就业、婚姻压力,容易焦虑抑郁,其实克罗恩病就像高血压、糖尿病,是一种可控制的慢性病,只要规范治疗,完全可以正常生活、工作和结婚生育”。团队还通过科普书籍、心理疏导等方式,术前帮助患者正确认识疾病,缓解心理压力,实现“心理微创”。
目前,克罗恩病在中国已不再是少见病,预估患者约两三百万,且呈现地域分布不均的特点,沿海地区发病率较高。陈春球团队不仅在临床诊疗上不断突破,还积极开展科研工作,一方面研究如何通过B超等技术精准确定手术切除范围,避免因经验判断导致的过度切除或切除不足;另一方面探索控制肠道纤维化的机制,申请多项国家级科研项目,希望找到精准靶点,研发新药物,减少手术需求。未来,团队计划通过举办学习班,推广克罗恩病诊疗新技术与经验,让更多医院、医生掌握规范诊疗和精准个体化的手术方法,惠及更多患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