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医学会第三十次儿科学术大会聚焦SMA前沿诊疗进展
  • 新华网无人机
信息

分享至手机

中华医学会第三十次儿科学术大会聚焦SMA前沿诊疗进展

2025-11-04 19:30:11 来源:新华网

  在中华医学会第三十次儿科学术大会上,来自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的毛姗姗教授公布了纳入逾500名中国患儿的《中国儿童SMA疾病登记研究》第二次中期分析数据。对于如何进一步前移治疗哨口,毛教授也结合症状前治疗研究NURTURE的8年数据,以及她于今年年中主持编撰发表的《儿童脊髓性肌萎缩症症状前治疗专家共识》,分享了来自临床的感悟,解读这份沉甸甸的数据背后,关于“早”的深刻洞见。

  在罕见病脊髓性肌萎缩症(SMA)的治疗中,时间意味着生命质量的分界线。早期干预能帮助患儿最大程度保留运动神经元功能,获得与同龄健康儿童相似的发展潜能。近年来,随着诺西那生等疾病修正治疗药物在中国的普及,广大患者在受益于药物疗效的同时,也迫切需要一份属于中国自己的数据罗盘,来指引这场与时间的赛跑。中国SMA诊疗进入了“有药可医”的新阶段,也迫切需要以本土数据为基础的临床决策依据。

  毛姗姗教授介绍,登记研究是展示真实疗效与安全性的关键途径。与严格筛选的临床试验不同,真实世界研究更能反映不同年龄、不同病程患者的治疗获益。研究显示,诺西那生钠在中国2型和3型5q-SMA患儿中显著改善运动功能(通过HFMSE与RULM量表评估),且耐受性良好,治疗效益呈现“持续获益”特征:在治疗22个月时,部分患者较14个月时继续取得功能改善。

  毛教授指出,自2019年SMA修正治疗药物在中国上市以来,积累本土真实世界数据对于完善临床路径、优化治疗决策具有重要意义。她同时强调,SMA治疗应以长期疗效趋势为依据,避免短期波动导致不当换药。

  “这就像考试成绩,有些孩子一开始就有好成绩,有些孩子一开始成绩不够理想,但后续努力后也可以进步。”毛教授用这个生动的比喻来形容,并认为,诺西那生作为一种在中枢起效的药物,每4个月一次的给药使其能够稳定地发挥作用,不会“脱靶”。这种持续性不仅在国内研究中得到体现,也与国际上的数据相符。“SMA的治疗是一个终身的过程,你不能说看到某个时间点好转了就到此为止了。”

  基于“持续获益”的理念,毛姗姗教授对在SMA治疗过程中的换药举措持谨慎态度。她指出,评估疗效应着眼于长期趋势而非短期波动,换药与否应遵循临床研究的证据。Cure SMA发布的SMA最佳临床实践指南就提到,在考虑更换药物或治疗方案时,除非有紧急指征,否则应在更换前对药物及相关的患者治疗效果进行至少6-12个月的监测。鉴于此,如果患儿在现有治疗方案下病情处于持续改善的通道中,就不宜轻易中断或更换药物,而应严格遵循循证医学依据,以免影响神经元保护和病情稳定。

  除了药物治疗,毛教授强调了康复训练与多学科团队(MDT)协作的重要性。她提出创新概念——“院际MDT”,倡导全国范围内的专家协作,为疑难患儿提供跨机构的综合管理。在她主持编撰的《儿童脊髓性肌萎缩症症状前治疗专家共识(2025版)》中,这一理念得以进一步落实。该共识结合国际经验与中国国情,为未来新生儿筛查与症状前管理提供了前瞻性路线图。

  展望未来,毛姗姗教授表示,推动新生儿筛查覆盖、提升基层识别能力,是实现“早诊早治”的关键。“我们希望未来的SMA患儿能够像健康孩子一样自由奔跑”,她说,“这是所有医生与科研工作者的共同目标。”

[责任编辑: 王若宇]
扫一扫

扫一扫,分享手机新华网上海频道

Copyright © 200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制作单位:新华网上海频道 版权所有:新华网上海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