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这家福利院248名员工全部留沪过年

2022年01月21日 09:33:10 来源: 解放日报

  最近,杨浦区社会福利院里的248名员工做了个决定,今年春节大伙儿都不回家,留在上海陪老人们过年。

  女儿婚礼两年推迟两次

  傍晚5时,杨浦区社会福利院的房间内,护理员赵德荣正在给6名失能失智老人喂饭。把饭菜打成流质,用针管喂食,等老人慢慢吞咽下去后,再喂点水,润润嗓子,最后帮她们清洁嘴里的残留物。

  赵德荣的丈夫赵成柱是福利院的绿化养护人员,每天4时30分下班后,他会来到妻子负责看护的老人房间里,帮忙给老人喂饭、倒水、洗碗。

  原定今年1月14日举办的女儿婚宴,夫妻俩盼了好久。“婚宴半年前就定好了场地。”赵德荣说。1月4日,副院长张智萍还帮他们订了1月9日从上海到安徽滁州的车票。可到了1月7日,为响应民政部门对养老机构疫情防控的要求,福利院倡议员工非必要不返乡。当天下午,夫妻俩就把票退掉了。

  “女儿的婚宴本来去年就要办了。”赵成柱说,按照老家习俗,婚宴要放在过年那个月,亲戚朋友都回家了,在一起吃喜酒比较热闹。然而去年由于疫情缘故,婚宴推迟到今年,没想到今年还是没办成。赵德荣的老家滁州并不是疫情中高风险地区,但吃酒席的亲戚朋友免不了很多是从外地回来。

  虽然女儿和女婿都很理解父母的决定,但他们还是对孩子充满内疚,毕竟是一辈子的大事。赵德荣的女儿今年三十出头,夫妻俩盼女儿结婚盼了很多年。10天前,电话一个个打去邀请亲戚朋友吃喜酒,现在又一个个地通知取消。

  20多名年轻人也留了下来

  杨浦区社会福利院共有170多名护理员、19名医生和护士,加上后勤、物业、食堂等共有248名员工,大部分是外地来沪人员。

  1月7日,福利院面向全院员工进行了一次返乡意愿排摸。一周后,院长乔毅皓收到了员工的意愿表,全院248名员工,全部决定留沪过年。

  今年23岁的罗思哲是福利院3号楼栋主管,在她负责的楼里共有9名护理员、48位老人。以往春节都在老家陪伴父母的她,今年第一次准备独自在上海过年。“去年因为疫情缘故没有过好年,今年爸妈老早就催我买票,想着好好团聚一下。”

  决定留沪过年后,罗思哲在电话里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爸爸。“我的工作每天都要直接接触老人,跑来跑去不但我自己有风险,还会增加他们的风险。”在福利院里,和她一样年纪的年轻护士和社工共有20多名,今年都决定留下来。

  每年福利院都会给留沪员工安排一些“特别福利”。乔毅皓说,今年福利院将从年三十开始为每位员工和老人“加餐”,还给所有员工准备了一份年货,让大伙儿寄回家。“往年我们有员工晚会,今年为了避免聚集,把晚会改成短视频大赛,让大家随手记录有趣的生活片段,相互投票,相信氛围一定会很好。”

  乔毅皓的老家也不在上海。从事养老行业13年,每年春节她几乎都在福利院里度过。“我的父母经常跟我说,一定要对老人好,每个人都有变老的一天。”乔毅皓说,养老机构一直是以日常照护为主,但她更希望能让老人们的老年生活变得精彩。

  早已是朝夕相处的亲人

  “父母在哪,家就在哪。”杨浦区社会福利院的院墙上写着这样一句话。对于这里的工作人员来说,虽然父母身在遥远的地方,但院里的602位老人,也是他们朝夕相处的亲人。

  赵德荣在杨浦区社会福利院当了10年护理员,平时照顾的都是失能失智的“重度老人”。在她照顾的6位老人里,有5位老人每天要用针管喂饭,有4位老人平时的大便需要她戴着手套帮忙抠出来。

  “这个工作很辛苦,没有爱心做不下去。”老人24小时离不开她,有时下午6时下班后,赵德荣会直接睡在老人的房间里,万一老人晚上有什么状况她能随时照料。

  10年里,有的老人去世了,又会有新的老人住进来。有一位阿婆,是赵德荣10年前来福利院照顾的第一位老人。她患有老年痴呆,自己的儿子和女儿都认不出来,唯独认得赵德荣。

  “刚接手阿婆的时候,她几乎不讲话,但其实她的心里很敏感。”平时躺在床上,阿婆大部分时间都闭着眼,但听到赵德荣的声音,她就会睁眼看一看。别的护理员给她喂饭,她不张嘴,赵德荣来了,她才乖乖吃饭。

  有时,阿婆一打哈欠,下巴会掉下来,也是赵德荣帮她“治好”,“我陪她去过一次医院,在医院里,阿婆眼泪哗哗的,看着很可怜。后来我看过一次医生怎么做,就学会了”。

  福利院的老人离不开赵德荣,其实她也离不开老人们,老人们也是她的亲人。

【纠错】 [责任编辑: 沈梅 ]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新华网

热点推荐

扫一扫

扫一扫,分享手机新华网上海频道

Copyright © 200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制作单位:新华网上海频道 版权所有:新华网上海频道

01007012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310434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