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惠民生暖民心,从小细节小空间精准发力

2022年01月22日 11:18:31 来源: 文汇报

  江阴路街区微更新提升居民获得感。 记者 袁婧摄

  今年上海两会上,一批议案首次以代表团名义拟提交,主要围绕城市更新、无障碍设施、区域转型和数字经济等。这些议案以更宏阔的眼光聚焦超大型城市的诸多细节——一条盲道通向何处?一片绿地怎样在改造中留存?要在这些“小空间”里做足惠民生、暖民心的“大文章”,每件议案都有亮眼的建议。

  城市更新:突破“瓶颈”,在居民获益方面做增量

  过去一年,上海完成90.1万平方米中心城区成片二级旧里以下房屋改造。徐汇区代表团和虹口区代表团拟提交的议案均显示:人民群众对零星地块旧区改造和旧住房更新改造依然需求迫切。代表团在对城市更新条例执行情况调研中发现,当前仍存在着一些制约扩大城市更新覆盖面和受益范围的瓶颈问题。

  以历史文化风貌区为例,2019年修订的《上海市历史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条例》明确了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的规划管理、保护管理等要求,“但在现实中,有一些建筑却处于‘保而不护’的状态”。

  这种状态首先是由历史原因造成的。由于历史文化风貌区内的房屋或优秀历史建筑(住宅)一般建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当时的设计标准、建设条件均较低,并以居住建筑为主;在随后的发展过程中,建筑里的居住密度渐渐变高。“先天不足”导致“后天缺憾”:更新保护利用的方式同质化,常规修缮改造方案无法有效消除安全隐患;房屋现状与地籍范围不一致,导致改造方案规划无法审批等。上述种种,最终造成居民居住环境难以改善的困境。

  居民群众普遍希望,以改造为契机,能拓宽消防车、救护车等生命通道,加装电梯,增加睦邻点、健身步道等宜居设施。两区代表团认为:“从上海城市更新的现实情况和实际需求出发,能在家门口的‘小空间’里做足惠民生、暖民心的‘大文章’,就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为让居民在“两旧”改造中有法可依、有据可循,虹口区代表团拟建议进一步完善历史风貌保护区相关配套文件,有效降低房屋居住密度,提升居民居住质量。“要在建筑面积和居民获益方面做增量,尽可能满足居民的合理诉求,可以通过‘拆落地’重建、加层改造和适度调整局部地区容积率等方式进行探索。”

  为保障居民在“两旧”改造中的各项权益,徐汇区代表团拟建议市人大开展《条例》执法检查,围绕基础设施提升、区域功能优化、人居环境改善、历史文化保护等方面工作开展监督,加快本市旧住房更新改造工作步伐,进一步推动城市更新,提升城市能级,不断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设施改造:精准关注“小部分”迫切需求

  没有电梯的人行天桥,在残障人士看来,就是难以逾越的“小山”。作为浦东新区无障碍化改造首个试点,东方路栖霞路人行天桥无障碍化电梯日前开通启用。放眼全市,38座天桥无障碍化改造已列入计划。今年12月3日“国际助残日”之前,38座天桥都将完成加梯。

  探索“无障碍环境”,人行天桥是个缩影。天桥之外,路上的路障隔离栏,被占用的盲道,被占用、毁坏的残疾人专用厕所……据统计,上海现有持证残疾人59.5万,而随着城市老龄化程度加深,行动不便的特殊人群占比不断扩大。

  静安区率先破局——在经过深入调研、充分酝酿之后,静安区代表团首次以代表团名义提交关于加快制定上海市残疾人无障碍设施管理条例的议案,呼吁以法律制度来保障上海残疾人无障碍设施建设和管理工作,精准满足社会“特殊群体”对无障碍环境建设日益增长的迫切需求。

  “提升无障碍环境建设和管理水平,是对社会成员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的保障,更是法治社会对待残障群体公平公正的体现。”静安区代表团潘书鸿代表建议以立法的形式进一步明确无障碍环境建设的人文需求、法治保障,保障残障群体的权利。

  同时,静安区代表团也建议,应加快制定本市地方立法条例,对各类无障碍设施建设和管理主体的权利和义务进行明确,做到有法可依。市政府相关职能部门作为行政主体,会同残疾人联合会等群团组织,统筹加强全市无障碍环境建设与管理工作,形成合力,加速推进无障碍环境建设。(记者 周辰 王宛艺)

【纠错】 [责任编辑: 罗沛鹏 ]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新华网

热点推荐

扫一扫

扫一扫,分享手机新华网上海频道

Copyright © 200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制作单位:新华网上海频道 版权所有:新华网上海频道

010070120010000000000000011123111310435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