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全“全生命周期管理”,让居民安心装放心用
过去一年,上海为既有多层住宅加装电梯1579台,“是此前10年加梯总数的3倍”。今年上海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这一数据十分亮眼——一排排电梯正成规模、批量化推进,但代表们也敏锐地捕捉到:加梯不易,后续维护问题也亟待解决。比如,电梯好不容易装好落定,却还有意想不到的新问题冒出头:电梯刚落成,一场大雨后渗水了,谁来维修?日常保洁费用,由谁承担?
记者从昨天举行的市政府记者招待会获悉,上海将坚持“建管并举”,以更大力度推进这项工作。今年的目标是完成加装电梯2000台以上,积极推动从零星化加装到成片化加装转变,健全加梯以后全生命周期管理。
过了“保质期”怎么办?让了解情况的物业全程参与
有居民不愿加装电梯,居委会干部走家入户了解诉求。原来,居民的顾虑在于:钱投下去了,加装的电梯过了“保质期”怎么办?如何保证后续使用无忧?
一些代表发现,根据《上海市电梯安全管理办法》,一般小区物业是电梯使用管理单位,但真出了问题,也会遭遇各方“踢皮球”:物业说代建方没造好,代建方则说物业没管到位。
“要把加装电梯和后续运维工作协调起来,作为一项整体工作开展。”市人大代表何曙光建议,做好长远规划,运用好协商机制,在前期就落实好电梯使用管理单位,并发挥小区基层自治组织的作用,做好监督工作。
市人大代表金缨也认同这一观点,并提出以全生命周期视角开展加装电梯工作。
加梯前,对可行性、加装意愿、房屋安全性进行评估;过程中,落实管理责任,如电梯使用、新增设施设备的管理等;事后,还将明确电梯所有权业主的权利义务,包括日常管理、运营维护费用的分摊,与物业公司之间的关系等等。
“物业也应作为其中一环,全程参与加梯。”事实上,上海已有此类尝试。静安区临汾路街道,全市老公房最密集的街道之一。眼下在建、在批、在用的加装电梯有278台,17个居民区全部实现“零的突破”。街道干部便主动跨前一步,让物业从启动加梯就介入,“建管一体”形成闭环。“从前期建设到后期维保无缝衔接,电梯交付使用后,了解情况的物业对日常运行维护和管理更加得心应手,责任也有了兜底。”街道相关负责人说。
运维资金从哪儿来?设专项“钱袋子”,培育新模式
后续运维资金也曾是加梯路上的“绊脚石”:一旦出现拒交维修费、大修更换设施时,容易造成居民后续负担过重,监管也存在较大难度。
为此,何曙光建议,在解决相关问题时,可以在加梯意见征询时,事先明确前期建设费用的分摊方案和运维费用的分摊比例,在质保期过后购买一定年限的运维保险。
“短期内可以由物业进行日常维护,从长远看,应当逐步培育新的服务模式。”何曙光说,应进一步明确加装电梯后续运维资金收费统一标准区间,最终目标是通过竞标的方式,选出服务企业推荐名单,形成规模效应和议价空间,从而降低收费,让老百姓获得实惠。
何曙光还补充道,除了公益收入、安装广告灯箱推广的创收途径外,加装电梯的政府补贴也应该就补贴用于加装和后续运维资金比例给出合理化指导,做好相关政策宣传,确保后续运维工作。
“还可以设立专项‘钱袋子’,协商确定账户启动资金、缴费方式、续筹最低余额等问题。”何曙光说。
不少代表非常认同他关于“建立电梯安全技术档案”的建议,把电梯运维资金收支情况每半年公布一次,管理部门和业委会把加装电梯运维费用管理成效,作为物业公司考核的标准之一。(记者 王宛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