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上海抢占数字经济新赛道:机器工人玩转智能工厂

2022年02月09日 18:01:12 来源: 新民晚报

    新年伊始,不少返乡过年的工人还没复工。对生产订单排得很满的上汽乘用车临港工厂来说,应对这种情况并不慌张。在这里,机器人“当家作主”,车身车间的477台焊接机器人,可实现全自动依次拾取各个零部件进行组装、焊接;总装车间的机器人已经能够准确找到不同车型对应的发动机,运送到生产线上,实现多款车型混合生产,平均每76秒1辆整车下线。

    智能工厂是上海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主阵地,涉及智能装备、智能机器人等集成应用。上海正分级分类推动智能工厂建设,加快布局数字经济新赛道。

    从“高大上”到“小而美”

    “我们在上海临港、南京浦口、郑州经开、福建宁德都有工厂,春节放假安排都不一样,但所有的生产计划在一个后台系统里都是互通互联的,对复工情况我们早就‘心中有数’。”上汽乘用车信息系统总监杨敏介绍,“智能工厂”的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不能一蹴而就,也不能套用任何模式,每个行业每个企业都有各自的特点。

    在临港工厂,每一辆新车都需要经历30秒4000张特写照片的考验。通过17组相机同时对外饰零件拍照,系统能实时对在线车辆的所有外饰件装配情况自动防错与报警。

    临港工厂建成了国内首个“黑灯工厂”无人车身车间示范生产线,已达到世界一流水平。“这是流水线上高度机械化和自动化率的呈现,但这也只是数字工厂的一个环节。”杨敏认为,汽车产业的供应链十分复杂,数字工厂的建设,使整车企业能与零部件供应商高效协同,降本增效,最终目的则是“用户导向”。

    通过一系列数字化手段,上汽乘用车解决了用户在疫情常态化下,看车、用车、修车、养车等环节中遇到的问题与困扰,优化用户体验的同时降低了企业用工成本。新上线的“数字化营销透明订单”,让用户可通过手机APP在云端实时了解爱车制造过程,实现了用户与生产制造的互联互通。“数据驱动融入生产经营全链条,让制造业的数据发挥价值。”

    今年,上海将按照金字塔结构,根据标杆性智能工厂引领、智能工厂示范、智能制造优秀场景推广三个层级,形成智能工厂梯度培育体系。其中,既有高大上企业,比如上汽乘用车已荣获国家级“智能制造标杆企业”称号,处于金字塔顶端;也有“小而美”企业,比如兰宝传感科技,建成了3条全自动生产线和3条柔性生产线,和上下游企业实现数据的互联互通,在疫情期间国外一部分传感器企业停产、减产的情况下,抓住机遇,获得了更多的订单,目前在“离散型传感器”细分领域成为隐形冠军。

    有望率先发布城市机器人密度

    疫情防控常态化模式下,工业机器人、高度自动化生产线的需求被加速激发。“机器工人”与在沪员工协作生产,让企业的生产经营更加从容。

    最新数据显示,上海重点产业机器人密度达到383台/万名工人,高于全国246台的平均水平。如果将这一指标对标全球来看,已经超越排名第四的德国(371)。

    在嘉定的上海新时达,生产线上的机器人,正在批量生产和组装“自己”。这家已成立20多年的上海本土企业,是上海自主品牌机器人密度最高的公司。目前,旗下4家工厂都在建设数字工厂,机器人密度已经达到近千台/万名工人。

    工业机器人密度代表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自动化生产程度,是经济数字化转型中的重要参考。上海今年有望成为全球首个发布机器人密度的城市。

    按照上海市高端装备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到2025年,高端装备产业规模突破6500亿元,重点细分领域从国际跟跑、并跑转向领跑。而在智能机器人领域,上海要在推动工业机器人升级、扩大服务(特种)机器人规模、突破机器人核心零部件三方面发力。今年是《建设100+智能工厂专项行动方案(2020-2022年)》收官之年,专项行动方案计划用三年时间,建设100家智能工厂,打造10家标杆性智能工厂。

    2021年上海工业增加值首次突破1万亿元,规模保持全国第一。上海市经信委副主任刘平认为,这说明上海正在形成产业高端化的态势,反映了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而智能工厂的建设,将为上海工业的持续高质量增长带来新的动力。(记者 叶薇)

【纠错】 [责任编辑: 许超 ]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新华网

热点推荐

扫一扫

扫一扫,分享手机新华网上海频道

Copyright © 200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制作单位:新华网上海频道 版权所有:新华网上海频道

01007012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3104627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