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影像述说上海“建筑名片”背后动人故事

2022年03月04日 08:27:07 来源: 新华网

采用“三体”结构的上海天文馆是全球最大的天文馆,也是用建筑语言表达天文学概念的经典之作。(摄影胡义杰)

  新华网上海3月3日电(记者潘清)来到上海天文馆,你的目光一定会被主入口上方的圆洞天窗所吸引。悬挑距离超过40米,跨度超过60米,却看不到一根外露的柱子。

  “主设计师托马斯当时觉得很难实现,他主动提出来干脆中间加根柱子算了。上海院结构专业总工程师李亚明却说,一定可以解决。”上海天文馆建设指挥部总指挥忻歌回忆说。

  中国设计师团队最终用双层桁架结构完成了这个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在这座全球最大的天文馆,圆洞天窗和倒穹顶、球幕影院一起构成“三体”结构,成就了用建筑语言表达天文学概念的经典。

  天文馆背后人与建筑的故事,出现在华建集团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海院”)为迎接70岁“生日”制作的纪录片《鉴初心·筑民生》中。25分钟时长的影像回望上海城市建设历程,也述说着上海院和设计师们与这座“人民城市”的特殊缘分。

  上海院的前身是成立于1953年的上海市建筑工程局生产技术处设计科,起步之初只有5位工程技术人员。近70年间,上海院先后更名上海市建筑设计公司、上海市民用建筑设计院、上海市规划建筑设计院、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等,但为人民设计建筑的初心从未改变。如今,上海院已发展成为中国乃至全球最具规模的设计公司之一,留下诸多堪称经典的设计作品。

  从被无房户视为“梦中天堂”的新中国第一个工人新村曹杨新村,到开创卫星城镇建设先河的闵行张庙一条街;从以首创整体吊装提升安装方式载入《世界建筑史》的上海体育馆,到伫立浦江两岸遥相呼应的上海图书馆、上图东馆;从创下预应力连续长度最长、面积最大、钢材用量最多等三项世界纪录的上海科技馆,到吸引全球科学家纷至沓来、助力上海奠定科创中心地位的“上海光源”;从凝聚“红色基因”的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四行仓库抗战纪念馆,到在“非典”和新冠肺炎疫情中屡立战功的上海市公共卫生中心……

  经由历史影像和设计师们的娓娓道来,这些涉及民生、文化、体育、科技、医疗卫生等领域的上海国计民生重大项目,及其背后的故事被一一呈现。“我们的建筑反映了上海的改革开放史。”曾任上海民用建筑设计院院长、总工程师姚念亮说。上海院党委副书记陈文杰则表示,从名字到精神和文化认同,上海院“都与这座城市息息相关”。

  在近日举行的纪录片首映式上,上海院党委书记、董事长姚军表示,近70年发展岁月中,上海院紧跟国家经济发展步伐,贡献了一张张精美的“建筑名片”。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时代为建筑设计行业赋予了新的发展内涵。上海院将在集团领导下,扛起新时代的发展重任,更快更好地擦亮“上海设计”的“金字招牌”。

【纠错】 [责任编辑: 罗沛鹏 ]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新华网

热点推荐

扫一扫

扫一扫,分享手机新华网上海频道

Copyright © 200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制作单位:新华网上海频道 版权所有:新华网上海频道

010070120010000000000000011123111310497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