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赋能万亿产业,国潮海派相融共生——上海迈向世界设计之都
新华社客户端上海9月15日电(记者周琳、龚雯、周蕊)自201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意城市网络”(UCCN)授予“设计之都”称号10余年来,世界更加了解锐意创新、海纳百川的活力上海,上海设计也不断走向世界,讲述上海故事、中国故事。
10余年来,上海创意设计产业持续快速增长,总产值从2012年的4724.61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16211.36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超过10%。15日,世界设计之都大会在上海开幕,“十年磨剑”,“设计之都”已成为城市一张亮丽名片。
世界设计之都大会展厅(受访者供图)
硬核工业灵动设计
伴随着中国制造业基础的日渐坚实,自主创新意识日渐提升,将设计和中国制造联接,让更多中国品牌走向世界,成为“国之重器”的突破之路。
传统的飞机气动力设计通常用空气实验、计算,算一个方程就需要几天甚至一周,传统的算法很难满足飞机设计的需要。中国商飞上海飞机设计研究院联合华为发布的业界首个工业级流体仿真大模型“东方·御风”,是人工智能与流体力学深度融合,并在大飞机设计中成功实践。
“飞机的气动外形设计是飞机设计最基础、也是最核心的技术之一,决定了飞机的安全性、经济性与环保性,流体仿真是飞机气动设计的重要手段,飞机的空气动力学模拟仿真运算量非常大,需要借助超算,而有了‘东方·御风’大模型的帮助,在精度一样的情况下,仿真时间只需要原来的二十五分之一。”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首席科学家、C919大型客机系列总设计师吴光辉在开幕式上说,我们的使命让中国大飞机翱翔蓝天,目标是研发世界级的产品、塑造世界级的品牌、形成世界级的能力。
10余年来,上海工业设计总产值快速增长,从2012年527.29亿元,增加到2021年的1955.90亿元,年均复合增长15.68%。工业设计能力取得了较大提升,在航空航天、船舶、汽车、机械和重大装备、消费品等领域,工业设计取得系列重大成果,斩获系列工业设计大奖。
世界设计之都大会展出的联影产品(受访者供图)
“联影医疗产品上的每一个按键都精准稳定,主流产品按键的点击极限是30万次,而联影医疗的按键点击可达100万次,所以能够保证产品达到平均寿命后,依旧适用如初,颠覆市场主流高端医疗设备寿命未至但按键磨损的窘境,杜绝因无法辨识按键图标而导致误操作的可能。”上海联影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俞晔珩在发布会上说,中国工业设计获得认可,中国高端医疗设备设计亮相国际舞台,民族品牌正在重塑行业格局。
“海派”国潮相融共生
步入大会展厅的晨光展台,一个放大的文具盒呈现在观众面前,置身其中,一步一景看点十足,丰富有趣的产品及沉浸式场景体验,让人不禁感叹30多岁的晨光变得不一样了。
小小一支笔能翻出多少花样?记者在现场看到展台中央是一支巨大的磁悬浮中性笔装置模型,解析了其设计创新之处,即在笔握处加入磁力缓冲装置,运用“同极相斥”的原理,从而缓解书写压力并保护笔头,此创新设计斩获2021德国iF设计奖。此外,包括微笑360小毛刷、小分贝、速干等诸多从消费者痛点出发进行设计创新的系列笔,也都十分吸睛。
“现在的年轻消费者,不仅要看产品的功能和颜值,还要看品牌理念和社会价值。我们希望用设计为文具注入更多温度和态度。”晨光高级品牌经理郑天慧说。
30多年在一个领域把“一米宽挖到一万米深”,离不开多方的努力。成长于上海这一“海派”城市土壤中的晨光,近年来持续推进国际化、多元化发展,通过携手国际知名IP、旗下国际新成员等赋能产品及品牌,彰显国际化设计力,更促进了东西方文化通过设计之力逐步“相融共生”。
一边是海派设计流光溢彩,另一边是国风传承“王者归来”。展台上,老凤祥设计中心主任、首席设计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黄雯最满意的作品之一,是一顶名为“凤舞九天”的金凤冠,9只凤凰或展翅或俯视,在凤冠上惟妙惟肖。
老凤祥展台(受访者供图)
“无论是工业设计还是时尚设计,要达到一定独特性,必须由新工艺和新材料来支撑。”这是黄雯的感触,两者的相辅相成,便是一个品牌核心竞争力的具象体现。老凤祥的“进化”之路也是如此,最初,老师傅手拿一支毛笔,为客人设计高定款珠宝首饰,设计与工艺系于一人。如今,这个老字号品牌的原创团队已扩容到100多人,由设计师和工艺师相互配合,设计环节也越来越细分,从而形成了品牌的核心竞争力。
上海设计正在和全球同频共振。大会期间,主办方还将与2022巴黎设计周、米兰时装周、中法品牌高峰论坛等联动,在巴黎市中心约瑟夫艺廊同步举办海外展,策划“世界波”,描摹“国潮风”,秀出“科技范”,打造中西文化交相辉映的国际盛会。
“建筑可阅读”沉淀城市文化
走在杨浦滨江公共艺术空间这一“一江一河”生态廊道的明珠区域,5.5km的滨水空间已被打造成5.5km滨水公共艺术展示带。既有1米高的饮水机这样儿童友好的“小细节”,也有高空视角才能更清晰的工业遗存“大变身”……20多位世界级大师的公共艺术作品,点缀在这一由众多工业遗存变身的生态廊道。
市民在杨浦滨江公共空间跑步。(新华社记者 刘颖 摄)
“最好的设计作品就是城市本身,上海这座城市的优势之一,就是像一个‘试验田’,可以试验最创新的想法。”同济大学副校长娄永琪说。
与同济大学一条马路之隔的“同济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可谓是“小身材、大智慧”。3万多平方米的杨浦同济科技园,虽然面积只有环同济核心圈的三十分之一,但产值却占九分之一,2021年总产值达到63亿元。围绕设计领域,走出校区就能进入社区“无缝”创新,这里从自发集聚到政府引导,形成一个成熟的行业圈层。
承接大学优势学科外溢和师生创业,同济大学携手杨浦区,拆除校区与城区、社区之间有形与无形围墙,四平路校区周边以同济师生校友创业为主的设计类上下游企业进一步集聚。
同济大学展台(受访者供图)
从“设计一条街”到国内现代设计企业最多的集聚区,在同济大学四平路校区周边形成“环同济知识经济圈”,2.6平方公里集聚了3000余家知识创新型企业。
上海建筑设计正对标全球领先水平,创新发展,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中提出,要“建成卓越的全球城市、令人向往的创新之城、人文之城、生态之城,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愿景目标。
2010年,联合国授予上海“设计之都”称号,上海创意设计产业2021年产业总产出达1.6万亿元,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率超10%。本次大会主展览位于黄浦滨江船舶馆,展出品牌超150个,国际品牌占比20%,观众可线上或线下观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