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 | 从长三角到示范区,异地交流任职让年轻干部大展拳脚
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横跨上海和江苏的元荡桥(2020年11月摄) 受访者供图
在示范区这块深耕制度创新的“试验田”里,他们探索新的工作方法,提振精神状态,开拓眼界思维,不断“成长与进化”
“看问题的角度变了,以前听到的抱怨多,觉得遇到的困难也多。在示范区,直接接触宏观层面的谋划,更能理解做一项工作的整体性,更能主动去找方法。”
参与元荡桥项目协调工作的刘王瑞记得,期间大大小小的会议开了N次,从需要突破的审批方式,到许多实操中的细节问题,每一步都走得不易,也锻炼出了他寻找最优解的工作习惯
上海市青浦区朱家角镇沙家埭路上,有一座三层办公楼。一楼中央,一个1:4500的沙盘以绿为底色,湖蓝水网纵横交织,白底黑字的小标牌散落在沙盘上:太浦河、元荡、申嘉湖高速……
沙盘显示的,是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先行启动区,由上海市青浦区、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浙江省嘉兴市嘉善县“两区一县”交界处的五个镇组成。在这座示范区执委会办公楼里,5个部门的42名成员,来自两省一市的不同单位。其中,有31名“80后”“90后”年轻干部,占执委会选聘干部总人数的73.8%。
近年来,各地探索完善年轻干部适时使用机制,通过交流任职方式用好年轻干部,取得了良好效果。
三年前,在嘉善教育局工作的“80后”干部俞海彬来到执委会,就是这样一头扎进了长三角公共服务一体化的推动工作中。
“来了就是‘示范区人’,为着长三角发展的共同利益。”一次次的协调、突破,让俞海彬和“战友们”收获颇丰。在示范区这块深耕制度创新的“试验田”里,他们探索新的工作方法,提振精神状态,开拓眼界思维,不断成长与“进化”。
在新型法人任职
作为示范区理事会的执行机构,示范区执委会属“新型法人”,是一块全新的“试验田”。俞海彬还记得,2019年10月28日,自己收到示范区执委会的报到短信通知,“又紧张又期待”。
那一天,吴江汾湖高新区派驻的高允盛已经报到。他所在的综合协调组是执委会“筹备组中的筹备组”,提前抵达青浦后,他和同事们加班加点地努力,在三天时间内让办公室和集体宿舍成为“拎包即可入住”状态,迎接执委会全体干部集体报到,全心投身接下来的各项工作。
当年11月1日,示范区挂牌成立。在位于青浦区的国家会展中心(上海)召开的推进会上,俞海彬感受到一种“气势磅礴”,落实国家战略变得具体且令人激动。
挂牌之际,35名来自沪苏浙两省一市的干部集合到青浦区朱家角镇,成为执委会的首批干部。这是两省一市组织部门反复碰头商讨、优中选优确定下来的人选,人数各占三分之一。
着眼于激发干部最大动力,执委会干部管理也不同于传统思路。比如,授权执委会研究制定聘任(用)岗位的职位序列和薪酬体系,明确在执委会任职经历可视同基层工作经历,并作为职务、职级、岗位等级等晋升或者转任的重要参考等。此外,两省一市积极推动将示范区执委会工作人员纳入上海、江苏、浙江干部选用、比选视野。
在公共服务和社会发展部任职的俞海彬说,扑面而来的,首先是工作范围的拓展:原来是自上而下的“一条线”工作,现在则涵盖了示范区教育、文化、医疗、旅游、体育、公共交通等民生领域的方方面面。
此外,示范区建设主体涉及“三级八方”,即省、市、县等“三级”,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苏州市、嘉兴市以及青浦区、吴江区、嘉善县等“八方”,俞海彬的日常工作特征即为跨省域、多主体。
工作节奏也大大加快。手机日历上的待办事项密密麻麻,工作日程满满当当。忙碌的工作中,“本领恐慌”是许多干部面临的共同挑战。
来自上海市闵行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的“90后”刘王瑞,以前工作多聚焦规划领域,而在执委会生态和规划建设部,面对土地管理、生态保护、信息化建设等许多第一次接触的业务范畴,必须以最快的速度学习积累。
直面挑战的过程中,干部们飞速成长。
成长进步的加速器
去年7月,沪苏嘉城际铁路上海段、江苏段、浙江段宣布开工建设。站在开工现场,刘王瑞很激动。从规划到开工,沪苏嘉城际铁路只用了1年左右。
4个月后,刘王瑞回到了原单位工作。带着示范区大平台3年的工作经历,刘王瑞感受到自己明显的变化:视野更广,能够跳出任务本身,去理解更高层面的工作逻辑;沟通协调能力更强,创新意识更足;考虑问题时,对各种因素的把握更加全面,等等。
“国家战略并不意味着现成的‘鲜花红毯’,许多急事、难事都需要在实践中摸着石头过河。也正是这样的过程,让自己快速成长。”刘王瑞说。
俞海彬有同样的感受。“看问题的角度变了,以前听到的抱怨多,觉得遇到的困难也多。在示范区,直接接触宏观层面的谋划,更能理解做一项工作的整体性,更能主动去找方法。”
到示范区任职前,高允盛已在青浦区发改委、长三角G60科创走廊联席会议办公室等多处交流任职。深入示范区,他说,自己感触最深的还是综合协调能力的增强和工作习惯上的规范严谨,“这些收获让我一生受益”。
用行动让成果惠及三地
地域相近、文化相亲,是长三角一体化的天然基础。不过,示范区所涉及三地的发展阶段、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不一样,“温差”天然存在。正因如此,统筹协调不同立场,引导各方朝着一体化的方向共同努力,是执委会工作的重头。
连接青浦与吴江的元荡桥,是示范区揭牌后第一个跨省域道路互联互通项目。这个如今的“网红打卡点”,让被元荡湖相隔的青浦金泽、吴江黎里居民无需再绕行十多公里路,只需5分钟就能到达彼岸。
参与元荡桥项目协调工作的刘王瑞记得,期间大大小小会议开了N次,从需要突破的审批方式,到许多实操中的细节问题,每一步都走得不容易,也锻炼出了他寻找最优解的工作习惯。
比如,在环湖通道的设计标准上,在一级步道的铺装颜色方面,上海段原本设计是骑行道为黑色,漫步道为灰色铺装。由于吴江段将骑行和漫步道结合一起考虑,只通过用划白线的方式进行区分,经过沟通协商后统一标准为黑色铺装,骑行道与漫步道通过白色划线来区分。在通道建设标准上,青浦提出总宽8至11米,吴江提出总宽6米。经过讨论协调,双方约定道路总宽不小于8米。
不仅是元荡桥项目。从打通省际断头路,到职业学校跨省就读;从统一沪苏交界处的防洪标准,到沪苏嘉城际铁路开工建设……从长三角来示范区交流任职的年轻干部们,见证着一项项一体化的成果,为区域协调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记者 郭敬丹 胡洁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