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一件事”改革让“一网通办”更好办

2021年11月28日 09:30:29 来源: 文汇报

  今年上海重点推进的12项“一件事”日前全部上线。统计显示,受益于“一件事”改革,不少政务服务事项的办理流程、手续进一步简化,所需时间和材料都减少了90%以上。

  如果说“一网通办”是上海政务服务的一块金字招牌,那么“一件事”就堪称为“一网通办”的拳头产品。“一件事”有何魔力,让“一网通办”进一步从“能办”向“好办”升级?

  紧扣人民城市建设目标,上海以智能化为城市“画像”“把脉”,努力探索走出一条符合超大城市特点和规律的治理现代化新路。

  整体政府

  上海推进“一网通办”的一条重要经验,就是将政务服务的理念和模式,从“找部门”转向“找政府”。这里所说的“政府”,强调的是“整体政府”,也就是要让办事的企业和市民不用详细了解自己在办一系列相关事务时,该分别去哪些部门、走哪些流程,只需通过一个线上或线下的窗口,由其“一口受理”,随后再在后台将相关流程和事务在所涉部门间分发,从而让用户享受到改革红利。

  “一件事”正是这一理念和模式的重要落地场景。今年上线的12个“一件事”之所以被称为“一件事”,核心在于它将原先分散在不同部门的“多件事”通过改革化为“一件事”,做实整体政府,体现集成效能。

  以“一般项目挖掘道路施工一件事”为例,要获得“掘路”的相关许可,看似是在办一件事,背后却包含规划和自然资源部门的“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管线工程)”、交通部门的“挖掘道路许可”和“道路夜间施工备案”,以及公安交管部门的“道路工程建设交通安全许可”4个政务服务事项。通过“一件事”改革,各部门对原流程进行再造,在前台实现统一入口,在后台实现三个条线的并联式、一体化审批。改革后,办理时间从原先的21个工作日骤减为不超过7个工作日,降幅达67%。

  事实上,今年上线的12项“一件事”中,有些服务的跨部门、跨层级范围更大,特别是“市级支持资金一件事”改革,就梳理汇聚了9个部门、15个资金项目、67个具体支持方向,做到一口汇聚、应归尽归。

  数据跑路

  数据如果多跑路,群众就能少跑腿。今年的12项“一件事”改革也充分贯彻了这样的思路。“数据跑路”一方面体现为借助“全程网办”做到“减跑动”,另外也通过信息的跨部门复用,实现“减材料”。

  随着“居住证办理一件事”的上线,办证已可以做到足不出户。群众可通过“一网通办”各移动端入口,在手机上办理居住登记、新办居住证、变革登记地址、住房租赁合同网签备案等业务,取证也可选择快递上门。整个过程中,系统不断通过后台调取数据取代用户提供材料,比如通过调用房产证和租赁合同电子证照替代提交实体证照,连新办居住证时所需的照片也可以由上海电子证照库提供。

  “残保金征缴一件事”也是数据共享的典型案例。今年的“一件事”改革中,上海率先将“跨省通办”本地化系统、本市“一网通办”系统、本市残联信息管理系统、税务征收系统4个系统无感连接,构建了一体化的残保金征缴业务系统。这项改革一经落地,就得到用户热烈响应。据统计,迄今在1.7万多家申报企业中,全程网办的比重超过95%。

  服务找人

  “一件事”改革不仅让办事更快捷方便,也让政府的管理和服务变得更“聪明”。在大数据的支撑下,“一网通办”不断引入人工智能算法,强化服务自动推送、条件自动预判等智能化服务能力,传统的“人找服务”正演变为“服务找人”。

  “居住证办理一件事”中,系统可自动分析当前的办理进度,从而对用户后续操作进行精准提醒——“居住登记”6个月期满时,会提示用户新办居住证;居住证到期,会通知用户及时办理签注。“企业招用员工(稳就业)一件事”中,通过数据整合和挖掘,后台会自动查找未办理社保卡的劳动者,并主动向他们推送办理社保卡的提示信息。这些探索不仅是技术创新,更将被动受理申请变成了主动跨前服务。

  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的应用,不仅方便办事者,也为政府提高治理效能打开了新空间。在“一般项目挖掘道路施工一件事”中,重构审批流程不仅让办证实现了跨部门协同,还使得审批信息实现共享,从而推动设施安全、文明施工等监管工作的跨部门共管共治。在“残保金征缴一件事”中,系统能够根据残疾职工的残疾类型、行业、岗位、学历、工资等数据,描绘出本市残疾人就业全景图,从而为日后优化帮扶政策、促进残疾人共同富裕提供有力支撑。(记者 张懿)

【纠错】 [责任编辑: 罗沛鹏 ]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新华网

热点推荐

扫一扫

扫一扫,分享手机新华网上海频道

Copyright © 200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制作单位:新华网上海频道 版权所有:新华网上海频道

010070120010000000000000011123111310337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