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上海:挺进国际艺术品交易中心 全城共享艺术蝶变

2021年12月20日 08:17:44 来源: 文汇报

  美术馆持续“上新”、落子铿锵——其中,浦东美术馆、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上海分馆已成网红地标;海外艺术“顶流”造访常态化——其中,继法国蓬皮杜艺术中心联姻西岸美术馆之后,英国泰特美术馆、意大利乌菲齐美术馆相继与申城的美术馆长期“牵手”;第三届上海国际艺术品交易月成功举办,多个艺博会错位共振出艺术“双十一”——其中,领衔的西岸艺博会扩容至三馆同开……这些,仅仅是即将过去的这一年里上海艺术生态及产业折射的一部分光谱,交叠映照出的图景已然明朗:上海,正步伐稳健地挺进国际艺术品交易中心、全球艺术之都。

  今天,上海拥有备案博物馆、美术馆近250家,平均不到10万人就有一座场馆,文物美术藏品超过230万件/套,每年举办展览约2000场,接待观众可达2000万人次,全城可谓共享着艺术带来的蝶变。当“逛展”渐成一种潮流生活方式, “艺术人口”不断增长,大众的审美观得到滋养,人民的精神生活由此充盈,强劲的艺术消费力也有了深厚的根基。

  引航力:强化的“顶层设计”为艺术全产业链发展蓄足能量

  为上海艺术生态及产业前行步伐注入澎湃动力的,是近年来“顶层设计”的持续引航。

  一方面,随着上海“文创50条”明确提出“努力把上海建设成为世界重要艺术品交易中心之一”,一系列利好政策、举措应运而生。其中,连续三年举办的上海国际艺术品交易月,以强劲的集聚效应打出一套卓有成效的“组合拳”,尤为令世界瞩目。这一由政府牵头的艺术盛事,渐渐确立全球艺场的“上海时间” “上海地标”“上海平台”,不仅整合艺术品领域上下游要素资源,云集全球艺术机构,联通全城艺术活动,还瞄准提高艺术品通关效率、提升交易便利化水平等“痛点”持续创新政策、服务。去年,进博会文物艺术品“5件免税”政策出台,以及国家文物局选择上海作为全国唯一的社会文物管理综合改革试点,又合力将申城的文物艺术品产业往前推进一大步。

  另一方面,艺术在上海的城市规划中占据了越来越显赫的位置。把黄金地段留给艺术,正是这座城市的眼界与魄力。

  单单今年,既有浦东美术馆于小陆家嘴滨江的城市C位揭开面纱、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上海分馆嵌入苏州河畔寸土寸金的大型写字楼,也有中山东一路1号的外滩优秀历史建筑变身东一美术馆。西岸艺术力量近年来的崛起,更与片区整体规划紧密相连。已陆续汇集龙美术馆西岸馆、余德耀美术馆、西岸美术馆、油罐艺术中心等多个高质量美术馆的“美术馆大道”上,不久之后将迎来星美术馆,定位为当代艺术的研究与展示,提前预定下一个文化地标。

  吸附力:云集的世界“顶流”为全球艺场的“艺术上海”增添魅力

  上海文化艺术品研究院院长孔达达指出,上海打造国际艺术品交易中心、全球艺术之都的构架已逐步凸显优势。最近一两年“艺术上海”全球吸附力的显著增强,引来世界众多优秀的艺术机构、艺术家、艺术品在此集结亮相、生根开花,即给出一个令人信服的答案。

  带着全球艺术“尖货”,世界知名拍卖行、画廊纷纷抢滩上海。第四届进博会首设的文物艺术品板块,吸引来自11个国家和地区的20家艺术品机构带来夏加尔《马戏演员与马戏团》、贾科梅蒂《戴亚高的半身像》等178件展品。海外参展画廊超过七成,与国际最顶尖的巴塞尔艺博会的一线蓝筹画廊重合率近五成,今年步入第八个年头的西岸艺博会成为国际顶尖画廊进入中国艺术品市场的首选登陆地之一。国际设计风向标“设计迈阿密”亚洲首展前不久落“沪”,带来全球34家顶尖参展商的收藏级设计品。世界著名拍卖行佳士得近日宣布即将入驻外滩标志性建筑,这是其继在伦敦、纽约、香港、巴黎等地后,又一次选择在全球国际性都市核心位置打造艺术空间。

  这样一种吸附力更为真切地为大众感知,则以全年不断档的海外艺术“顶流”特展与日渐壮观的国际级首展矩阵作为载体。前者以“光”泰特美术馆珍藏展、“万物的声音”蓬皮杜中心典藏展、“文艺复兴至十九世纪”意大利卡拉拉学院藏品展、“莫奈与印象派大师展”、“爱即色彩”夏加尔展、“抽象艺术先驱:康定斯基”等为代表,令艺术爱好者感叹“足不出沪,竟然一两年间在多个艺术展览中补完了大半部世界艺术史”,排上日程的还有“诺曼底曙光·十九世纪欧洲绘画流变”“波提切利与文艺复兴”“马蒂斯的马蒂斯”等。后者则包括瑞士著名艺术家约翰·阿姆莱德中国首次大型个展“再,再”、德国艺术家乔纳斯·博格特亚洲首场美术馆个展“绽放和谎言”、巴西艺术家比亚翠兹·米拉塞斯中国首次美术馆个展“对角线上的芭蕾”等一连串展览,不断拓宽大众的艺术眼界。

  培育力:增长的“艺术人口”为艺术消费市场壮大筑牢根基

  上海的艺术生态内生于艺术的生命力,外化为对幸福美好生活的追求,其本质体现的是艺术的人民性。这样的观察,来自艺术学博士、上海社科院青年学者王韧。她留意到,在这座城市,无论哪一天逛展,遍布全城的可选项几乎都多达四五十个,全民性与多样性是其鲜亮的底色。展览的海纳百川,造就了大众审美口味的包容,一位市民的说法很有代表性,“不一定看得懂,但愿意走近它,感受它”。

  在上海市美术馆协会会长朱刚看来,这样一种美育还呈现出开放、创新、主动的趋势,不断刷新人们对于艺术的想象。诗歌、音乐、舞蹈、戏剧等文学艺术形式,竞相被美术馆“请进来”,跨界输出更为丰富、有趣的文化产品——昊美术馆为“空山基·大都会”特展定制了太空主题音乐会,程十发美术馆重阳之夜开设临时露天电影院;西岸美术馆迎来“跃动她影在西岸”当代舞蹈节,明珠美术馆推出“儿童戏剧夏令营”……与之相对的,则是艺术的“走出去”,走向车站、机场、街头、商圈、广场、公园等更为广阔的公共空间——东昌大楼有了上海首个“楼道美术馆”;“粟上海”将曹杨新村的桂巷菜场变身美术馆,还开起艺术夜校;复星艺术中心在BFC办公楼辟出艺术空间;陆俨少艺术院将展览配送到嘉定陈家山公园……全城都在成为美育的“开放大学”。

  全民美育塑造着公众对于艺术的认知与认可。有业内人士指出,艺术鉴赏力的培育与艺术消费习惯的培育是合为一体的。近年来,上海趋于日常化的艺术消费市场呼之欲出,其实正与“艺术人口”的慢慢壮大息息相关。没有全民美育作为基础,国际艺术品交易中心就没有厚度。当艺术如神经末梢一般渗入城市角落、大众生活,全球艺术之都才可谓真正拥有坚实的土壤。(记者 范昕)

【纠错】 [责任编辑: 罗沛鹏 ]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新华网

热点推荐

扫一扫

扫一扫,分享手机新华网上海频道

Copyright © 200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制作单位:新华网上海频道 版权所有:新华网上海频道

0100701200100000000000000111231113103827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