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生安全”撬动万亿级智能网联车市场
汽车作为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正经历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的升级大潮,交通也在从传统交通向智能交通转变。然而,智能网联汽车的网络安全问题犹如一块“天花板”拖慢了产业发展的步伐。
针对行业痛点,上海新近组建智能网联汽车网络安全产业协同创新中心,聚合国内汽车制造和网络安全领域的头部企业、一流高校力量,通过协同创新,解决智能网联汽车安全的关键技术难题,塑造高可信的数字安全“底盘”。
专家表示,车联网目前尚处于加速阶段,网络安全产业更是处于发展早期。当万亿级智能网联车市场“加速”,安全更需“跑”在前面。上海应抓住机遇,成为全国汽车网络安全产业的“发动机”。
一辆车上亿行代码,网络安全面临挑战
智能网联汽车由感知系统(摄像头、雷达、地图与定位)、控制系统(算法、芯片、操作系统)、执行系统(集成控制系统)等关键系统组成,部分智能汽车的代码已超过一亿行。根据网络安全的木桶理论,安全度由“短板”决定。上汽智己汽车首席技术官郭辉表示,汽车行业拥有非常复杂的供应链,主机厂需要第一时间找到供应链各部件的网络安全短板,难度颇高。
在去年底举行的“强网”拟态防御国际精英挑战赛上,国内外48支顶尖队伍对8款16个型号的智能网联汽车进行高强度“挑刺”,在72小时内汽车共承受40多万次攻击,最终筛选出300多个有效漏洞,有效加高了“安全木板”。
上海市智能网联汽车网络安全产业协同创新中心首席科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邬江兴表示,传统汽车行业的功能安全有着严格的量化标准和评估体系,但对于智能汽车的网络安全问题却无法度量。因此,需要有机构解决智能网联汽车安全的关键技术难题,推进我国独有独创的“内生安全”技术落地应用,为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智能化演进提供高可靠、高可用、高可信的网络安全保障。
与其“亡羊补牢”,不如强化“自身免疫力”
“找漏洞”本质上是一种亡羊补牢的措施,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对于智能网联汽车这样一个高复杂度的集成系统来说,找漏洞难度极大,且谁也不能保证漏洞业已“清零”。
在这样的情况下,“内生安全”就显得尤为重要。据了解,“内生安全”是我国科学家针对网络安全领域世界性共性难题和顽瘴痼疾提出的创新技术,其核心是坚持和运用系统观念,采用架构技术为网络生命体赋予“安全基因”或“内在属性”,使其具有很强的“自身免疫力”,能够有效抵御未知漏洞和未知“后门”的网络攻击,在“有毒带菌”的环境下也能安全运行。
上海市智能网联汽车网络安全产业协同创新中心主任、上海大学教授李玉峰介绍,团队与紫金山实验室在我国首创的网络空间内生安全理论基础上,率先提出智能网联汽车功能安全和网络安全一体化保障方法,并联合国内客车厂商和车联网安全技术团队开展了内生安全自动驾驶原理验证工作,初步形成了智能网联汽车内生安全的理论架构,取得了多项基础原理验证预期结果,有望为智能网联汽车行业安全“痛点”的解决探索一条新路径。
撬动万亿级市场,解决消费者后顾之忧
麦肯锡最新报告显示,未来十年,汽车行业将面临一个世纪以来从未有过的巨大变化,到2030年,全球汽车软件和电子产品市场将增长到4690亿美元。而另一份针对全球消费者的自动驾驶汽车调查发现,公众最关注的是网络安全问题。
如何回应消费者关切,撬动万亿级市场?去年12月,上海发布“建设网络安全产业创新高地行动计划(2021-2023年)”,明确提出到2023年网络安全产业规模从120亿元提升至250亿元,同时建设10个网络安全产业协同创新中心,推动产学研用多方协同,建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产业创新高地。
邬江兴介绍,作为上海市网络安全领域首个协同创新中心,新成立的智能网联汽车网络安全产业协同创新中心将重点构建企业级专项漏洞库和高效能检测安全工具,推出一系列智能网联汽车内生安全技术和产品,还将探索体现“上海创新”的智能网联汽车网络安全保险产品。
“将内生安全作为智能网联汽车机器系统的基本标准,从‘骨子里’嵌入安全基因,加快和保险金融业的深度融合,制定智能网联汽车网络安全标准规范,上海有望快人一步撬动未来汽车的蓝海市场。”邬江兴说。(记者 沈湫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