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当“零零后”遇上“骨子里的中国美”

2022年01月15日 09:57:39 来源: 解放日报

    最近,5个学京剧的“零零后”女孩,凭借用京剧戏腔演唱的歌曲,连续登上抖音热搜榜,一曲《探窗》抖音播放量超过5000万,点赞量逾250万。她们是上戏2017级京剧表演专业的杨淅、边靖婷、朱鹮、程校晨,以及2018级的朱佳音,她们大多住过416宿舍,因而得名“上戏416女团”,队长为边靖婷。“京剧”遇上“女团”,“传统”遇上“零零后”,碰撞出新的火花。

    近年来,越来越多来自五湖四海的年轻人,因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在上海相遇。身着古装的自得琴社成员们,用古琴、古筝、琵琶、箫等传统乐器演奏动画片配乐、电视剧插曲,收获了中外“粉丝”。以上海为大本营的中国装束复原团队,花费十几年时间潜心复原六七百套中国古代装束、发型、妆面,他们的复原作品出现在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央视中秋晚会、豫园T台大秀上。

    这些“九零后”“零零后”通过创新表达,让传统文化好听、好看、好玩,借助短视频等传播方式增强影响力,助力“国潮”崛起,让传统文化走进更多年轻人的生活。

    “上戏416女团”:“破圈”离不开热爱和坚守

    “上戏416女团”并非一夜爆红。2019年开始,她们持续在抖音上发布日常练功、演唱的视频,有时也在宿舍里展示京剧戏服、扮相、手势,教网友分辨不同流派唱腔,记录生活的同时普及京剧知识。

    起初,她们的视频并未引起太多注意。“一开始有几个人喜欢,我们已经很满足了。我们一直把这段‘低谷’时期当作一种积累。”杨淅说,“戏曲这个行业,需要坚守。到最后那些真正坚持住了的,都是因为热爱,因为心中有信念。”

    今年4月,上海戏剧学院毕业汇报演出当晚,5个人首次“合体”,用戏腔翻唱了古风歌曲,再加上大学宿舍楼道的背景、毕业离别之情的感染,几个女孩“破圈”了。即使毕业后各奔东西,她们仍然不时相聚录制歌曲。

    走红之后,质疑声随之而来:有人说她们科班出身却“不务正业”,有人说她们“糟蹋国粹”。较真的边靖婷总会一条条回复评论,解释“戏腔歌曲”和“戏曲”的区别,“我们只是用戏腔去演唱这些歌曲,希望更多人通过这种方式知道戏曲,才有可能慢慢爱上戏曲。”

    如今,边靖婷和杨淅已考入江苏省演艺集团京剧院,朱鹮也收到了济南市京剧院的邀请。进入专业院团后,边靖婷出演了《望儿楼》等折子戏。“要学习的地方还有很多,一名合格的京剧演员不仅要唱好,更要传递正能量,这段时间累并快乐着。”

    最近,“上戏416女团”发布了原创作品《佳人戏》,歌词对应了一些京剧经典剧目。边靖婷说:“我们希望以这样的方式让年轻人了解京剧传统,哪怕一百个人里有一个人因此去听戏了,我们就很开心很知足。”

    自得琴社:“玩法”须不断创新

    和“上戏416女团”一样,自得琴社也是通过短视频火起来的。2014年创立之初,自得琴社成员唐彬发现,来琴社学琴的都是中老年人。“如果不能引起年轻人的关注,古琴行业就太沉闷了。”曾从事电影行业的唐彬,开始和小伙伴们一边教古琴,一边尝试制作关于古琴的短视频。

    几年摸索,自得琴社在2019年火了,他们身着古代服饰演绎的《长安十二时辰幻想曲》《哆啦A梦》《空山鸟语》等作品,凭借好玩的形式、精彩的演奏、精良的制作,得到年轻人的喜爱。在海外视频网站上,他们还收获了俄罗斯、法国、克罗地亚、巴西、日本等国的粉丝。过去两年,他们更是把《天真自得》《琴为何物》《新不异旧》系列音乐会开到全国各地,众多年轻人穿着汉服来看演出。2020年、2021年,他们两次登上央视“中秋晚会”舞台,被越来越多人认识。

    有趣的是,自得琴社虽然成立于上海,但十几位成员里只有社长朱里钺一个上海人。唐彬来自山西太原,白无瑕来自湖南长沙,来到上海后,因为同样热爱琴棋书画渐渐走到一起。朱里钺告诉记者,自得琴社的作品几乎都是在成员们轻松“玩”的状态中诞生的。他们通过视频还原历史上美好的生活场景,将古琴和电子乐结合,不断给观众带来惊喜。

    为什么自得琴社活跃至今,并未昙花一现?朱里钺说:“我们的团队比较稳定,且目标一致——我们就想做出符合时代审美的中国传统文化内容。上海是人才的聚集地,在这里,我们总能找到最专业的人才合作。上海还有令人羡慕的演出市场,多元、包容,市民艺术素养高,无论什么艺术门类,在上海都能找到知音。”

    中国装束复原团队:一针一线都是匠心

    自得琴社的走红,离不开中国装束复原团队的助力,正是他们复原的历朝历代的服饰,让华夏文明穿越千年来到人们眼前。

    在众多热爱汉服的年轻人心中,中国装束复原团队是如同“神一般的存在”。2007年成立之初只有几位核心成员,如今已发展到20位,分布于五湖四海,以上海为大本营。他们因为迷恋中国古代传统服饰和文化而走到一起,有的擅长研究考证,有的擅长复原实践。

    中国装束复原团队创始人刘帅告诉记者,要完整复原一套古代服饰,并非易事。首先需要在古书的记载、前人的研究中去考据服饰的材质、配色、花样,参考出土文物反复求证,力求接近历史的细节。接着进入具体的复原实践,从选取材料到织物纹样复原,再经历织、染、印、捣练、刺绣、制版、剪裁、缝纫等复杂工序。完整复原一套衣服,常常需要十多位团队成员的合作,前前后后花上半年时间才能完成。投入大,难度高,考验着这些年轻人的匠心。

    “耗时最长的一件衣服,我们花了两三年时间研究。那是一件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贵族女性礼服,文献上的记载不成系统,也没有出土实物,难度很大,直到现在我们还在探讨。”团队文献组组长池文汇说,“我们团队有学服装史的,有学考古的,有学服装设计的,有学美术的,还有学中文和博物馆学的,有很强的互补性。”

    让池文汇最有成就感的时刻,是复原实物穿在模特身上的瞬间,就像眼前人从壁画里穿越而来。“我们希望能用严谨的考证和精良的制作起到‘正本清源’的作用。知道传统文化真正的根脉到底是什么样的,才能真正拥有文化自信,从而更好地传承发扬。”

    音乐剧演员郑云龙曾以他们复原的“诗仙”李白造型出现在荧屏上,演员刘诗诗也曾以他们复原的宋代仕女造型登台。刘帅希望,通过他们的努力,中国装束的传统可以更多地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通过这些古代服饰的细节,你会了解汉的大气、唐的华丽,你会敬佩古人的审美,感动于他们对美的追求。你能从中看到从骨子里透出来的中国的美学和精神。”(记者 吴桐)

【纠错】 [责任编辑: 许超 ]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新华网

热点推荐

扫一扫

扫一扫,分享手机新华网上海频道

Copyright © 200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制作单位:新华网上海频道 版权所有:新华网上海频道

01007012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310425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