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人才链”,培养有市场敏锐度的科学家
“上海要培养科学家,更要培养科学家中的‘企业家’。”在日前举行的市十五届人大六次会议“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着力提升城市软实力”专题审议会上,张杰代表提出,上海在建设科创中心过程中,要重视培养具有市场敏锐度的科学家,打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最后一公里”。
这与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高度吻合。而“创新价值、能力、贡献”,正是这场人才专题审议会上的3个热词。
张杰认为,上海科创中心建设,不仅要在科技创新策源能力建设上下力气,也要实现科技创新成果高质量推动产业发展。她形象地比喻道:企业家是社会经济学中的科学家,科学家是研究领域的企业家。唯有让“科学家”与“企业家”有机结合,才能成为科技事业发展的领跑者。她建议,要有意识地去发现和培养具有领导力潜质的复合型人才,着力培养科学家中的“企业家”。同时,要在机制体制的创新上,厚植培养、使用这些“企业家”的沃土,让他们专心致志地做好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加速器”,更好实现科技创新成果高质量推动产业发展。
应用技术的研究与转化,是实验室原创成果走向产业界的必由之路。张杰还提出,要完善应用型技术人才的评价体系,特别是不能“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应用型技术人才的评价体系,应当有别于科技创新研发人员的评价体系,要形成动态调整或分类评价机制,让应用型技术人才与科技创新研发人员相得益彰,共放光彩。
“政府工作报告对人才评价体系的明确,意味着对人才分类的进一步明晰。”唐曙建代表说,人们已经意识到,不能仅仅依赖“掐尖”的人才体系。上海要建成人才高地,不仅要有领军人才、尖端人才,也要有各方面配套的人才团队,形成“人才链”。对此,市人大代表于广辉建议,要处理好“顶尖人才”和“普通人才”的关系,在人才政策中予以平衡,让更多人才有成功的机会,让上海成为天下英才的筑梦之地、逐梦之城和圆梦之都。
谢应波代表以自身经历提醒道,注重“创新价值、能力、贡献”的人才评价体系,不能只关注短期“产出比”,而是要尊重人才发展规律,要因材施教、因材培养,制定不同的人才评价标准。尤其对技能型人才而言,如果无法在短期内“达到预期成果”,用人单位应合理平衡人才“产出比”,甚至要“熬”得起,为人才提供相应的机会和支撑条件。(记者 单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