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直通车|“教你换个身份通过审批”——“校园贷”混入在线职业培训机构调查
学生因无收入来源无法贷款,培训机构工作人员帮忙“换个身份”通过审批。记者调查发现,三令五申遭禁止的“校园贷”在个别在线职业培训机构依旧活跃,机构“老师”除了推销课程外,还担任“贷款专员”,教授各种技巧规避贷款平台身份审查。报名开课后,不少学生发现课程“缩水”,宣称的“包就业”“包兼职”更是天方夜谭,申请退款不成后,只能背负着债务讨要说法。
是“老师”还是“贷款专员”?培训机构诱导学生谎报年龄
“00后”大学生小崔在2021年12月购买了“大鹏教育”的图片编辑在线课程,因无法一次性负担3700元的学费,于是在机构工作人员的引导下,向某网贷平台借款2960元,分6期还款,每月还款额493.33元。
“根据政策,学生的贷款额度是有限的,但机构还是帮我借到了钱。”小崔说。
小崔说,机构工作人员先是让其通过正常的网贷平台借款筹集首付款640元,无奈因为小崔的学生身份,某平台的正常贷款额度只有200元。小崔只好通过银行卡和支付宝余额凑齐了首付,机构就开始帮忙走所谓的“内部分期贷款流程”,工作人员除了拿出培训合同外,还有一份和某平台间的贷款合同。
“事后想想,这个工作人员既像课程销售员,又像贷款中介。”小崔说。
根据银保监会等五部门去年联合印发的《关于进一步规范大学生互联网消费贷款监督管理工作的通知》,小额贷款公司不得向大学生发放互联网消费贷款,明确未经监管部门批准设立的机构一律不得为大学生提供信贷服务。
于是,培训机构的工作人员就指导学生谎报职业。
“让我在职业一栏填‘自由职业’,还叮嘱说如果贷款平台打电话来审核,一定要回答对方自己在工作,能用工资还款。”小崔说。
在工作人员的催促下,小崔签订了贷款合同,并顺利通过了贷款审核。
“我感觉对方更像是个步步紧逼、套路满满的销售,而不是培训班老师。”小崔对记者说。
在某互联网投诉平台上,包含“培训贷”关键词的投诉量超8700条,涉及数家在线职业培训机构,每条投诉涉及的金额在数千元至上万元不等。
体验课上“画大饼” 正式开课“露原形”
记者调查发现,这些职业培训机构的套路满满:先是体验课“画大饼”,然后工作人员游说推销,最后签约上课,网贷是链条中的一个环节。
不少学员反映,体验课上说得“花好稻好”,但报名后便觉得货不对板,承诺的课程“缩了水”,承诺的就业机会实则是打零工,感觉被“坑”了。
记者以学生身份旁听了一家名叫“谭州教育”的一节原画插画类体验课,授课老师除了教授电脑作画技术还分析起了行业现状,称“我们公司打通了全国渠道,和300多个城市的900家企业签订人才协议”“上个月我们20多个人进了腾讯,税后最低能拿9000元,最高能拿1.4万元”。
另一家职业培训机构的工作人员软硬兼施地游说记者,表示只要满21岁就可以贷款,因为这个年龄可以包装成刚工作的毕业生。当记者表示自己不满21岁时,对方表示,可以利用身边同学的身份在贷款平台上申请,实在不行回家“跟妈妈哭(着要钱)”。
曾在某职业培训机构报名图片编辑课程的大学生小周说,开班后,老师换了,上了几次就感觉学不到东西,而此前声称的就业机会仅仅是打零工,以30元一单的价格在网上编辑图片,而且还要在群里“抢单”。
一位大学生告诉记者,自己在一家名叫“中职通”的在线职业培训机构上了一节课就感觉被“坑”了,退费无门,贷款又无法终止。培训合同上赫然写道:“在线课程不适用七日无理由退款规定。”
“花钱的时候,机构盯着你,交了钱后,对你置之不理。”这位大学生说。
警惕“培训贷”陷阱 强化培训机构办学质量督导
上海段和段律师事务所律师刘春泉说,在国家相关部门规范贷款平台向大学生发放贷款的情况下,如果在线职业培训机构诱导、帮助甚至作为中介方从事贷款业务,则违反相关规定,而贷款平台审核不严,同样难辞其咎。
记者调查发现,有的贷款平台的审核形同虚设,电话回访后就不再核实信息真假;有的平台甚至不审核,全盘接纳学生提交的虚假信息,并发放贷款。
银保监会等五部门有关负责人此前表示,针对当前大学生互联网消费贷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要规范放贷机构及其外包合作机构营销行为,要求放贷机构实质性审核识别大学生身份和真实贷款用途,不得以大学生为潜在客户定向营销。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四部门印发的《“十四五”职业技能培训规划》提出,依法鼓励支持民办职业培训机构规范发展。强化对民办培训机构办学质量的督导,建立行业自律机制。
“投诉多、纠纷多的一大原因在于难以界定培训质量好还是不好,因此还要形成行业规范,建立行业标准。”上海政法学院教授汤啸天说。
上海市消保委副秘书长唐健盛说,职业培训的底层逻辑是以找工作、兼职、提升收入为营销方向,但在这个过程中所画的“大饼”往往都很难实现,这就带来预期与实际的不匹配。
“在线职业培训机构的纠纷往往有着跨地域、跨部门的特点,更使得部分不合理的‘培训贷’等监管难度提升。”唐健盛说,想要提升职场竞争力的大学生和职场人都需要留心,尤其对贷款要慎之又慎。
采写:潘旭、周蕊、黄馨怡
编辑:杨进欣、郭宝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