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新终端:引来上下游众多“梦之队”
上海本土AI企业西井科技,其无人驾驶商用车Q-Truck自2019年8月量产以来,已吸引一大群高质量产业链伙伴集聚在其周围,其中不乏独角兽企业和上市公司。
不止Q-Truck,从智能网联汽车、智能服务机器人到智能穿戴设备,上海已产生一批具有强牵引力的智能新终端,牵动着上下游企业投奔之心。
上海这些智能新终端“带头大哥”们,靠什么吸引英雄好汉?
智能新终端,组建“梦之队”
虎年伊始,西井科技宣布,Q-Truck的智能换电版实现量产。升级之后的这款无人驾驶集卡,能自主前往换电站,用不到6分钟时间实现舱内侧换电。
深耕自动驾驶重卡和无人值守换电这些细分热门赛道,更聚焦为港口等大物流场景提供一体化数智解决方案,这使得西井科技有望于今年迎来高速增长,在此前已向全球港口交付100台无人驾驶产品的基础上,再实现两到三倍增长,且海外业务占比将首次超过国内业务。
这样的增速背后,并非西井科技一家在战斗。自动驾驶集卡具有极高的集成性,包含了无人驾驶、智能网联等,好比一个“放大版手机”,涉及大量上下游供应商。西井科技创始人兼CEO谭黎敏告诉记者,Q-Truck的换电站,合作方是上市公司协鑫能科;3D传感器即激光雷达,来自上海禾赛科技及多家传感器公司;智能网联中所运用的区块链技术,有国内区块链头部企业趣链科技的加入;电池合作伙伴,则是由中科院院士领衔的高科技企业清陶能源……
这样的“梦之队”,让谭黎敏深有感触:智能新终端天然具有强牵引力,可集聚大批头部好汉。有些好汉甚至与终端做起了“邻居”。动力电池系统提供商宁德时代,与专注物流的投资管理与商业创新公司普洛斯,联姻成立了“宁普时代”。去年,恰是在西井科技的引力之下,宁普时代直接入驻了西井科技所在地长宁区江苏路街道。
“我们最终的合作伙伴会达到数十家,希望对上海形成优势产业链引领带来积极影响。”谭黎敏说。
引伙伴投奔,好中再选优
投奔达闼机器人的英雄也不少,盛情之下,达闼索性在闵行马桥镇圈出一块“达闼新镇”,首期243亩,引好汉竞相进入,“带头大哥”好中选优。
达闼2015年创立之初,就在全球第一个提出“云端智能机器人”概念,大脑计算在云端,与机器人本体分离,这比亚马逊早了4年。达闼因此自主构建了基于“云-网-端”协同的云端智能机器人操作系统“海睿”,以及超安全的神经网络和智能柔性关节。
实力就是引力,生态链、产业链伙伴纷至沓来。达闼联合创始人汪兵手中便握有一份拟加入企业名单。其中,武汉一家生命科学企业,做的是当下最前沿的癌症治疗CAR-T (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免疫疗法)细胞工厂。细胞免疫疗法中最大痛点在于细胞倍增精密度要求极高但重复性也极高。受制于人力,哪怕是美国最头部的几家CAR-T细胞工厂,一年也只能承接数百位病人。但是,云端智能机器人一旦介入,便有望使承接规模成倍增长,也让实验室工作人员从劳神重复又不容出错的痛苦中解放出来。据悉,武汉这家企业与达闼会在下月签约,今年5月出小样。届时,全球首条细胞工厂生产线将出现在上海。
被达闼婉拒的也不少,包括部分高端智能制造项目。比如,一台炒菜机器人最多用到6个智能柔性关节,而一台清洁机器人至少能用到20个关节。对比起来,已在市场形成刚需且技术难度更高的清洁类服务机器人显然更有合作价值。据记者了解,正与达闼洽谈的还包括一些生物传感器团队,还有一家专注做热电堆红外测温芯片和传感器即额温枪核心元件的企业,该企业来自福建,已在疫情中成功“出圈”。
据透露,“达闼新镇”一期目前已签约14家,处于谈判阶段的还有30家,一期规划中,最终的企业数会控制在60家左右。
搭建生态链,服务是优势
“达闼新镇”是疫情下上海首批开工的重大产业项目之一,达闼所在的马桥镇,也被寄予世界服务机器人高地的厚望。这一高地的产业链、生态链一旦搭建,产业未来前景难以估量。
比如,武汉生物医药企业在马桥的细胞工厂一旦起量,就很可能赋能美国那些估值巨大的细胞治疗上市公司,形成美国公司仰仗武汉企业,武汉企业又依托于马桥的生态链。再比如,随着生物传感器企业的集聚,会牵引传感器设计企业近悦远来,再延伸到芯片封装领域,便又能联动浦东张江。“由此看,未来这里的产出强度会进入上海的第一梯队,但仅用产值来描述这一高地又显肤浅。”上海市经信委智能制造推进处相关负责人说。
这也并非“带头大哥”一人之功。在智能新终端企业眼中,他们之所以能实现“终端带动”,在于上海具备了比国内乃至国际许多城市更优越的条件,如人才的可得性、研发环境的相对宽松,以及配套实验室与共享装备资源的极大丰富和便利性。
更关键在于,政府部门为各类企业提供了优质服务。如“达闼新镇”,2020年3月31日打下第一桩后,当年8月16日即实现结构封顶,今年6月大量投奔企业便可搬入,今年9月可实现投产,建设速度堪比上海临港特斯拉工厂。这背后,离不开闵行区以及所在地马桥镇政府的支持——疫情期间开工时,地面上还有零星建筑尚未完全去除,区政府立马协调处理,水电缺啥补啥,力争企业问题解决“不过夜”。
谭黎敏对于政府服务也深有感触。他告诉记者,在积极撮合生态伙伴宁普时代入驻长宁时,他真切感到,“产业生态搭建中最重要的,是市、区乃至街道各方资源相互配合,大家都往同一方向用力。”
汪兵更有体会,当达闼被生态伙伴的产品与技术吸引,希望对方留下时,对方就会“谈条件”,这往往涉及整体搬迁费用、后续研发支撑和生产制造的相关用地等要害问题,需要一揽子的打包计划。“但这并非达闼所能应允承诺,需要市、区、镇资源无缝接力。比如,有些企业的技术非常前沿,但区里又苦于没有评估这些好项目的专家资源和评估能力,这时,借助市区联动才能确保企业留得住、落得稳。”
因此,从表面看,是“带头大哥”的硬核技术和高集成性在牵引伙伴集聚,但最终,上海的软环境,以及从上到下环环相扣的系统服务优势,才是优质生态链、产业链落沪的最大筹码。(记者 李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