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我都出一份力 上海一定能渡过这一关
昨天上午,莘庄镇水清三村居民在雨中打着雨伞排队等候核酸检测 徐程 董俊 摄
3月15日晚7时许,正在全员核酸检测的金山某小区电源突然发生故障,居民纷纷主动拿出手机,为医护人员和志愿者打灯照明。停电的十多分钟,居民和“大白”们通力合作,坚持完成了核酸检测。陶磊 黎一姬 摄
这一轮疫情以来,申城不少小区被封控管理。尤其是从昨天开始,上海对重点区域内的人员进行48小时内两次核酸筛查,更是对许多市民日常生活造成不小的影响。
“医务工作者、社区工作人员太辛苦了!我们要配合。”“自己麻烦点没什么,大家的安全最重要。”“大家一起努力,上海就一定能渡过这一关!”关键时刻,上海市民的理解、配合、支持,感动着一线抗疫者们,也感动着这座城市。
无症状感染者姜小姐
写信向小区居民道歉,收到的回复好暖心
“让你们封控14天了,给大家衣食住行上都带来麻烦。非常不好意思,深表歉意……居委会的工作人员和疫情防控志愿者也在竭心尽力地保障大家生活物资配送需求以及后勤保障服务,非常感谢他们。”
近日,江湾镇街道一封控小区业主微信群收到姜小姐让母亲发来的致歉信,字里行间满是忐忑。没想到,宽容的邻居没有责备,反而一起鼓励她早日战胜疫情,回归正常生活。
因工作单位办公楼有人确诊新冠肺炎,姜小姐成为密接,之后在隔离点被诊断为无症状感染者。虹口区江湾镇街道根据疫情防控要求,3月9日起对她居住的小区封闭管理。
姜小姐觉得因为自己的原因打乱了大家的工作、学习、生活节奏,深感歉疚,于是写信向小区居民表示歉意,并让母亲转发至小区业主群中。姜小姐父母说,知道孩子情况后,他们也开始足不出户,尽量不给别人添麻烦。所幸家里事先买了不少菜,就耐心待在家里等女儿回家。令姜小姐和家人想不到的是,大家在群里非但没有抱怨,反而纷纷送上鼓励。
有邻居表示理解说:“非常时期的特殊情况,没事的,祝你女儿康复!”还有邻居安慰道:“请转告女儿,不用有心理负担,安心养身体,在如此不确定的阶段,抗疫防疫是大家共同需要面对的事情,愿她早日康复,回到家中。”
江湾镇街道三门二居民区党总支书记唐明珠说,这些好邻居的回复,让大家看到了新冠疫情下的人间温情。据介绍,小区封闭管理后,他们就地招募了60多名志愿者加入防控第一线,每天帮助物业管理人员消毒小区;电话询问独居及困难老人有什么事情需要帮助;每天早中晚三次巡查小区,发现问题及时解决,让小区居民感受到大家庭的温暖。
街道相关负责人说:“女孩的真诚深深地打动了我们防疫工作者。这波疫情以来,街道组织了一批又一批基层工作者、医护人员、志愿者冲锋陷阵,24小时为居民排忧解难。他们有的拿起电话,成为联络四方的接线员;有的穿上防护服,深入小区核酸采样、运送物资、清洁环境;还有的担任快递小哥,提起群众的‘菜篮子’‘药袋子’,虽然大家很辛劳,但无人责怪这个女孩。希望她放松心情,早日康复。”
中学教师凌先生
主动“入圈”照顾老母,再麻烦也愿意配合
昨天下午5时许,中学老师凌先生刚上完网课,就匆匆赶到老母亲家。母亲骨折卧床两年多了,都是他一直在照顾。这次母亲所在的南京西路重华居民区要封控48小时,凌先生决定主动“入圈”照顾母亲。
昨晚8时30分许,和母亲花了10多分钟就做好了核酸检测,凌先生连呼高效。“这段时间医护人员和志愿者们有多辛苦,大家都是看得到的,我们一定要配合,哪怕麻烦点。因为再麻烦也不会有他们麻烦,再辛苦也没他们辛苦。”
56岁的凌先生母亲已经86岁高龄。两年前不慎摔跤,腰椎骨折,一直卧床不起。还好凌先生和母亲住得不远,每天早中晚,他都雷打不动地前往照顾,早上帮母亲洗漱送早饭,中午上完课带着中饭给母亲送去,晚上等母亲睡下再离开。虽然辛苦,但也习惯了。“这本就是为人子女应该做的。”
这次疫情让凌先生有些犯愁。尤其是当知道母亲的小区要封控管理后,凌先生十分为难:母亲一定要有人照顾,自己还要上网课,妻子也要照顾娘家那边的老人……时间紧迫,容不得他多考虑,他决定马上和学校其他老师交接课程,然后赶到母亲家与她一起隔离。
“其实还好,也就两天时间。我们年纪大,经历得多了,这种事算不上什么。”凌先生告诉记者,很长一段时间来,上海的疫情一直控制得很好,最近出现这一波反弹,虽然对大家的生活有很大影响,但仔细想想,也是难免的,上海面临那么重的境外输入压力,人又那么多,流动人口也不少,稍有不慎,就会“破功”。“但我相信,只要重视了,就一定能管好。张文宏医生讲的我们一直在看在听,我们都和他一样有信心。”
对于凌先生来说,支持上海抗疫,支持医护人员和志愿者,不是嘴上说说的,而是要见行动。“就拿这次母亲小区被管控来说,可能我们家会麻烦点,但也只是麻烦,我觉得,在公共安全的利益面前,这些都是小事,我们一定会配合好。也只有大家都配合了,疫情才会最快控制住,得益的还是我们市民百姓。”
幼儿园老师蔡虹宇
照顾好家人,让老公定定心心当好志愿者
“我感觉宅家有宅家的方式,是和去单位工作那种不同的生活方式。”今早,幼儿园老师蔡虹宇起床后一边换着床单一边听着线上写作课。“觉得自己还是要多吸收一点不同知识,才能更好地教孩子们。”
蔡虹宇一家五口居住在金山区枫泾镇枫阳新村,小区有1000多户居民,于3月14日下午开始封闭管控,封控后多项工作急需志愿者。蔡虹宇的丈夫夏平乐是镇属企业的一名党员,得知消息后,第一时间报名,协助社区医生做好居民的核酸检测任务。维持秩序、帮助老年人进行手机登记、整理材料……第一天上岗就忙到了15日凌晨4时,回家稍许休息一会后,又接着上岗。
“现在的心态比起疫情刚开始的时候,感觉没有那么紧张了。”蔡虹宇还记得,两年多前,丈夫就参加了志愿者,负责接送转运人员。“当时没有任何经验,我很为他担心,不断地问我的医生表哥该怎么办。表哥告诉我,要做好防护,如果没有护目镜的话就用潜水镜或游泳镜之类的。”蔡虹宇说,那时天很冷,防疫物资也很紧缺,老公戴着游泳镜,车窗全都开着,转运那些需要隔离的人,再冷也不敢关窗。
如今,蔡虹宇已经淡定了很多,不再为夏平乐担心。防控各项措施都非常迅速,新闻里也一直在报道相关内容和防疫知识,小区里一切井井有条,大家只要听从安排就好。志愿者们很负责任,也亲切可爱。
“比如,昨天我看到有老人带着小孩出来闲逛一下,没戴口罩,志愿者马上上前用枫泾话说‘快回去快回去,口罩都戴着,小孩口罩都要戴着的,尽量待在家里。’”
因为丈夫做志愿者,公公婆婆两位老人和4岁的女儿都是蔡虹宇照顾。“把家里人都安抚好,让我老公没有后顾之忧,做好自己的事情,把心情和身体都调整好,就是在抗疫,给国家作贡献了。”蔡虹宇告诉记者,她是带大班的老师,班上的孩子正面临幼升小,有的家长比较着急,她也一直在和他们沟通,发送一些幼升小衔接的绘本和信息给他们。
这几天,蔡虹宇收到了很多来自朋友们的“投喂”,也让她很感动。“知道我被封控后,大家给我买了水果、蛋糕,还有自家种的蔬菜放在小区门口,突然感觉其实封控真的没有什么,只是暂时不能出去而已。”
软件工程师王先生
三个月两次隔离,相信上海定能渡过难关
好不容易迎来春暖花开,新一波疫情却突袭魔都。3月4日晚,正在散步的王先生突然接到闵行区疾控中心电话,告知他属于次密接,需要回家等待疾控上门接往酒店集中隔离14天。
王先生回忆当时自己的心情可以用“震惊”来形容。“不知道是不是我‘运气’太好,这已经是我今年第二次隔离。上一次发生在年初,当时2+12居家隔离,但这次要集中隔离。离家14天,还是有点纠结。”回家一边整理隔离所需用品,一边想象这14天要怎么过,收拾完才发现行李和平时出差需要带的差不多。首先要装的是工作电脑,打工人、打工魂,从事软件开发工作的王先生说,他的工作只要有网络就不会中断,随时可与同事在线交流,比一些受疫情影响严重的行业幸运很多。
在隔离点,每天的工作时间似乎比平时更长,经常出差的王先生对住酒店没有太多不适应。每天常规的核酸检测、量体温,一日三餐量还有点大。唯一不适应的可能是“酒店桌椅高度不太适合长时间工作吧”。王先生半开玩笑地说:“一开始几天常常觉得肩酸脖子疼,后来尝试每天在房间内适当运动来缓解。”如今进入隔离的第二个星期,他依旧在忙碌工作,这也是很多职场“隔离人”的缩影。
每天工作之余王先生也会看看网上的新闻,关心疫情最新的进展。“如今我的同事们也都居家办公了,结束这次隔离之后,我的日常状态可能也不会有太多的变化。”只是,喜欢旅游的他已经2年多没有出国,如今想出上海都有困难。“疫情进入第三个年头,大家都累了。还是希望尽快实现动态清零,让我们都能早日回到那个正常的世界。”
奥密克戎变异株来势汹汹,传播力更强,也更具隐匿性。王先生说,作为普通市民,遇到隔离还是要顾全大局。尤其在集中隔离点,防疫工作千头万绪,有时难免会遇上安排不周的地方,“大白”总是耐心倾听、解释,在合理范围内解决矛盾,所以我们要尽可能地理解和配合。
退休老人王老伯
三个特殊邻居买菜接力,91岁老母有人管
从拨打110报警坚决要翻墙离开小区,到逢人就做工作劝说大家配合核酸检测,成为编外志愿者,王老伯短短几天内的态度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这背后的原因,要从几包代购的菜讲起。
3月12日,杨浦区松花江路一大型居民区开始14天封闭管理。这里有2000多户5000多名居民,大部分是老人。延吉新村派出所特意安排民警朱鸣和余茂彪带上行军床,穿上防护服,住进小区七八个平方米的门房间,成了两名特殊“邻居”。
第一天,两名新邻居就遇上了事。到小区门口一看,原来是小区居民王老伯着急地要求打开大门,好出去给附近独居的91岁老母送菜。老伯情绪非常激动,声称“大不了就从围墙上爬出去!”原来,王老伯担心这14天去不了饿着老母亲,更担心她不明情况担惊受怕,这样的心情可以理解。但封闭就是封闭,容不得松懈。两位民警劝了王老伯45分钟,最后朱鸣想出一个办法:他当着王老伯的面,给派出所女同事李东凌打了一个电话。李的父母就住在王母步行五六分钟距离的小区,每隔两三天她会去给父母送菜,正好给王母一起送。
朱鸣打完电话,王老伯没那么着急了。第二天核酸检测时碰到民警,又提出一个要求:“我不会在网上买菜,我喜欢吃清美的豆制品,你们能帮我买点蔬菜和豆制品吗?”朱鸣一口答应,当即让同事买来王老伯爱吃的香干,又自掏腰包,在手机上订菜送到小区门口,自己取来送到王老伯手中。
那边,李东凌已带着新鲜蔬菜两次登门看望王老伯的老母亲。老太太原本很担心,但听完李东凌解释,终于放心了,连声说谢谢。
送菜上门是王老伯和两个新邻居的第三次见面,朱鸣转告他老母亲一切都好,饭菜无虞,老伯终于放下心来,连声感谢三位民警的热心肠。
第四次见面又在核酸检测时。之前不太配合的王老伯成了热心宣传的编外志愿者,不厌其烦地给抱怨买菜不便的老人做工作:“你看,这两个小青年又不是我们小区的,主动住进来陪我们一起封闭14天,每天还起早摸黑,我们有什么好抱怨的?”在这里住了近30年的王老伯,说话还挺管用,不少老人都配合地加入了排队检测的队伍。
环保公司杨女士
在家隔离14天,从担心、害怕到感动、付出
家住潍坊五村的杨女士今天终于解除了14天的隔离,回归正常。说起这14天的心路过程,她总结为:从担心、害怕到感动、付出。
3月3日一早,杨女士像往常一样醒来,早饭后准备送儿子上学,却发现小区被封了,心里害怕极了:“这可怎么办?儿子正念初三,伤不起啊!”她急得差点掉下眼泪。还好老师发来了视频课程,每天还主动把重要内容发邮箱,答疑解疑,她渐渐放下了心。
作为上海环科淙达水务有限公司的办公室主任,杨女士日常工作繁忙,但公司第一时间安抚她,让她安心居家办公,视频会议成了她的好帮手,同事之间也有了更暖的问候。
更让她开心的是,亲朋好友纷纷给她投递物质和精神食粮,有自己做的烧卖、馒头,还有各种蔬菜,有个好朋友还送了厚厚的习题卷。孩子收到后,觉得题目质量很高,表示会抓紧时间挑选完成。
3月7日起,小区开始免费送菜,杨女士愈发觉得生活在上海真是幸福。她天天发朋友圈,汇报自己的隔离故事,每每获赞许多。
隔壁邻居有一对90多岁的老夫妻,本来每天有免费牛奶送上楼,隔离后快递只能送到小区门口。杨女士懂事的儿子主动提出每天去帮忙取牛奶送到邻居爷爷奶奶门口。
小区里有位每周需三次血透的病患,志愿者每次都帮忙把病人从五楼抬到一楼,然后由120对接出去做血透。看到志愿者有条不紊、夜以继日在小区忙碌,运送无数快递到各个楼道口快递架,一轮轮提醒大家做检测……她觉得自己也该做些什么!
三八妇女节这天,经申请她如愿当上了志愿者,“过了一个最有意义的女神节。”第一次穿上“大白”防护服,她很新奇地自拍好几张。半天过去,她闷热得差点哭了,但还是咬咬牙坚持下去。6楼房子没有电梯,她一层层楼跑,一家家通知做核酸。对行动不便的居民,志愿者会陪着检测人员一起上楼采样做核酸。一天几万步,不在话下。很累,也很充实。
自媒体创业者吴昉芳
当上志愿者,在朋友圈写日记为大家鼓劲
最初得知自己所在的青浦区夏阳街道大盈小区要实行封闭管理,吴昉芳很无措。但她很快平复了心情,处理好工作,然后就去到居委会报名当志愿者了。
签到、领装备穿戴、分组集结……领好任务,吴昉芳跟搭档一起去扫楼排摸人员信息。这两天,又忙着指引居民做核酸检测,跑上跑下,十分辛苦。但每当她打开手机微信,一条条问候信息都让她感动。“吃饭了吗?上来吃个便饭吧,辛苦了……”吴昉芳说,一线工作者正因为被理解、被感动,才有了排除万难的信念,守护好大家就是我们坚持的理由。
吴昉芳是一名自媒体创业者,除了当志愿者,她每天都会抽出时间,在朋友圈里写隔离日记,给大家加油鼓劲。“突发的情况让城市似乎又按下了暂停键,不过暂停不是结束……我们不需要英雄,但是当需要的时候,就会有英雄出现。我们不需要牺牲,但到关键时刻总有人挺身而出。”
像吴昉芳这样的热心市民还有不少。青浦徐泾镇光联村的杨晓东和杨永兴更是父子齐上阵,投入社区的疫情防控工作。杨永兴在光联村地头熟、人头熟,且在村民中有一定的威信。从最初的数据统计、核酸检测、发放物资、村民沟通,大小事宜,杨永兴都冲在前头。最耗时的人员信息排摸,老杨和其他网格长坚持一遍遍上门,确保数据准确,跑完楼回来,还要挑灯梳理数据。
核酸检测环节怎么做到有序检测、快速统计?儿子杨晓东的献策让大家直呼“杨参谋”。在他的“谋划下”,核酸检测入口让本小区志愿者把守,因为熟门熟路更好维持秩序;检测过程,按门牌号每两栋一组进行,严防人员聚集;一半网格组成员负责指导村民提前打开健康云登记码,加快检测速度,另一半网格组成员在出口处,统计每位村民累计完成的核酸检测次数,摸清底数。方方面面考虑周详,在杨晓东和其他工作人员的努力下,小区核酸检测工作做得有条有理、高效有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