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老外不见“外”,抗“疫”无国界——上海“洋志愿者”纷纷上线

2022年03月30日 10:04:29 来源: 新华网

  新华社上海3月29日电(记者有之炘、何欣荣)当前,上海疫情防控阻击战处于攻坚阶段,全市约有14万名志愿者奔赴疫情防控一线。在抗“疫”一线,有一群特殊的人,他们是来自法国、印度、德国、老挝、韩国、巴基斯坦、英国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洋志愿者”。

  住在上海市闵行区虹桥镇锦绣江南小区的朴昌柱是韩国人,在上海居住了20年。疫情期间,他主动报名担任社区志愿者。能说一口流利中文的他及时将居委会实行的防疫举措和各种注意事项翻译成韩文,传达给周边的韩国居民,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便利。

  在社区,总能看到朴昌柱忙碌的身影,时而在核酸检测现场帮忙,时而为外籍居民翻译,时而维持现场秩序。“上海就是我的家,抗击疫情是大家的事情,我做志愿者当仁不让。”朴昌柱说。

来自英国的志愿者亚当在小区内用小喇叭“喊话”。新华社记者 丁汀 摄

  口音“特殊”,但效果却不“马虎”。由于中文说得不太流畅,在正式上岗志愿服务的前一天,英国小伙亚当苦练发音,为小喇叭“喊话”做足了准备。

  2017年,大学毕业后的亚当产生了到世界各地走一走、看一看的想法,并把旅行首站选在中国。来到中国后,他被中国深厚的历史文化、热情的民风、壮丽的景色和富有特色的美食深深吸引,于是决定留在这里,在华东师范大学附属双语学校当一名数学教师。

  近期,上海本土疫情反复,面临严峻复杂挑战。亚当所在学校开始上网课,他在嘉定区安亭镇居住的小区启动了网格化核酸筛查。社区招志愿者来组织居民核酸检测,他马上报了名。

  接受记者采访的当日,天空飘着雨,天气微凉,亚当正穿着防护服,和其他几位志愿者一起协助居民测体温、预约核酸检测。“今天的任务是协助2400余名居民进行核酸检测,居民们非常配合,我很高兴可以为社区尽一点力,希望我们能携手战胜病毒!”亚当充满信心地说。

来自巴基斯坦的哈比在志愿者工作现场。新华社记者 丁汀 摄

  在社区集中核酸检测的过程中,不少外籍友人碰到了“健康云”二维码查找、公告解读等难题。住在上海市长宁区虹桥街道的巴基斯坦小哥哈比大显身手,作为志愿者的他在中英文之间来回切换,为周围的外籍居民们答疑解惑。

  “疫情来袭,看到那么多抗疫一线的志愿者勇敢逆行,我越发感受到这座城市的温暖,也更加坚定了通过志愿服务回馈这座城市的决心。”哈比向记者表示,“抗疫没有国界,上海我们一起守护!”

  各展所长,齐心协力打赢这场疫情阻击战。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奉贤校区自闭环管理以来,校内师生足不出校已有半个月之长。为了解决学生和教师的理发需求,学校自发组建了“理发志愿天团”,其中就有一名来自老挝的留学生杨福,同学们都称他为“国际Tony”,连连为这位技术娴熟的外籍志愿者点赞。

  在沪的外企高管也主动参与到志愿活动中来。在上海市静安区静安寺街道华山居民区里,有一位身上贴有“保持一米距离”纸张的外籍志愿者格外显眼,她是爱特思集团大中华区总裁思伊文。思伊文告诉记者,她不仅自己主动报名,还发动了公司其他同事来参加志愿服务。“看着医护人员的辛勤工作,也想尽己所能作一点贡献,集合更多志愿力量,守‘沪’城市。”思伊文说。

  在居家封闭的日子里,一些“洋志愿者”通过创作歌曲、录制短视频等方式,在自媒体上记录志愿服务点滴,装点生活色彩。

  “带着信念我们一起坚持到底,阳光灿烂的日子终将到来,一起在这里建造我们的家!”来自新加坡的志愿者萨尔在短短4天时间里,创作演唱了《这里就是家》,感谢在疫情中所有无私奉献的医务工作者、社区工作人员和广大志愿者们。

  为帮助外籍人士更好地了解、参与上海的志愿服务,上海市志愿者协会已推出英文版“上海志愿者注册”“上海志愿者保险”等操作指引,并为持有护照的注册志愿者,加快后台人工审核进度,提供更加便利、快捷的参与渠道和更有效的服务保障,引导广大国际友人积极参与志愿服务。

【纠错】 [责任编辑: 罗沛鹏 ]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新华网

热点推荐

扫一扫

扫一扫,分享手机新华网上海频道

Copyright © 200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制作单位:新华网上海频道 版权所有:新华网上海频道

01007012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310535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