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帮”字,三个故事——上海崇明岛战疫一线见闻
上海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阶段前夕,新华社记者一行来到崇明岛采访,在田间地头、村舍民居,听岛上居民们讲述自己在此轮上海疫情里的经历。一个个平凡的抗“疫”故事中,一个“帮”字,既是共克时艰的坚定,也有暖人肺腑的温度。
帮困
“要不是静捷(蔬菜专业合作社)帮我们,这波疫情下来,我们公司肯定垮掉了。”于兵对记者感慨道。
来到崇明已经9年的于兵,一路打拼到如今,开了一家十来个人的小规模蔬菜贸易公司。往年,公司的主要业务是把崇明本地的花菜、甘蓝菜贩运到山东去卖。“疫情袭来,跨省运输中断,大量的花菜、甘蓝菜要么收了堆在仓库里,要么直接烂在地里了。我着急啊,这么下去,公司就垮了!”
5月29日,这是位于上海崇明区的上海静捷蔬菜专业合作社装运车间外景。 新华社记者 方喆摄
上海静捷蔬菜专业合作社作为崇明地区的蔬菜产销大户,他们不仅供应崇明本地的蔬菜,还要保障上海市区居民的“菜篮子”。一边是小微企业菜品销不出去,一边是产销大户供不应求,在崇明区农委的牵线下,双方一拍即合。就这样,于兵近百吨的蔬菜积压问题得以解决。
4月以来,静捷合作社累计产、销蔬菜一万余吨,是往年的两三倍,所有闭环在单位的员工加班加点工作。“最忙的时候,早上五点开始工作,一直要忙到凌晨一两点。我们后勤师傅一天要给大家准备5顿员工餐。”上海静捷蔬菜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王庭峰说。
5月29日,上海崇明区的上海静捷蔬菜专业合作社蔬菜分拣包装车间场景。 新华社记者 方喆 摄
于兵和他的小公司“活”了下来,如今成了王庭峰的“采购员”——了解到哪些生产小队、小合作社出现蔬菜产品积压,于兵就去帮忙收购、运输,再经过静捷合作社的清理、包装,运往上海市区。这样,大小合作社、种植农民和保供市民各得其所。
帮腿
5月29日下午两点多,崇明区中兴镇“疫期帮侬忙”集中配药点的气氛热络起来,各村镇的志愿者纷纷来取药或者送配药单和医保卡,志愿者们一一帮忙登记。
这个集中配药点是由崇明区委组织部、区医保局等部门统筹组织的。从4月17日开始,10位驾驶员、6名志愿者在此闭环工作至今。这些“海岛配药员”在疫情封控期间,每天从岛上的集中配药点出发,驾车跨江,到市区各大医院为居民代配药,再由各乡镇、村居志愿者送达患者手中。
5月29日,上海崇明区一个代配药工作交接处外,停放着往返市区和崇明的配药专用车。新华社记者 方喆 摄
崇明亚通公司出租车司机、志愿者施懿娟告诉记者,封控期间,她的工作就是和搭档一起,每天驱车数百公里,到上海市区各大医院帮助岛上居民配药,其中不少是病人不可或缺的急药、救命药。
“4月18日,我和另一位志愿者首次开车跨过长江隧桥和黄浦江隧道。一路上,可以看见救护车、工程车、货车飞驰,我们既感受到疫情的严峻,也能感受到大家都在努力和坚持,顿时感到方向盘又沉了一些。”施懿娟说。
5月29日,上海崇明区的一个集装箱改建的代配药工作交接处,志愿者在交接处内忙碌着。 新华社记者 方喆 摄
有一次,病人家属在药袋里给他们留了一张纸条,上面写着:“感谢志愿者,在疫情期间不惧风险,为市区和崇明架起桥梁,为我的家庭带来希望。” 施懿娟和搭档顿时红了眼眶,“再苦再累,也要再仔细、再小心。这一次次的穿梭跑腿,我们守护的是崇明岛上一位位病人的‘生命通道’。”
帮老
在崇明区中兴镇永南村,记者见到了“90后”的村党总支书记龚挺。小龚书记是本村人,也曾在外打拼,后来回乡工作。当天,他正忙着协调给村里老人们做健康检查和接种疫苗;志愿者们在帮忙登记分发老人们的“离线码”,对于不会用智能手机的老人们来说,有了“离线码”,出行遇到检查就方便多了。
5月29日,在上海市崇明区中兴镇永南村党群服务中心,一位老年村民前来领取印制好的“离线码”卡片。 新华社记者 方喆 摄
永南村60岁以上的老人占比超过四成。长时间封闭,老人们的身体状况如何,小龚书记惦记在心头。崇明区基本恢复政务服务的第一时间,“送医下乡、健康评估”惠民活动就被小龚书记“招呼”来了永南村。
“作为村里的‘当家人’,我必须挺住,为村里1000多户人家、特别是老人们做好疫情之下的各项工作。”龚挺说。从村里老人药物的配取,到核酸筛查、抗原试剂发放,再到保障物资的装卸分发……龚挺带着村委会班子5人和志愿者们,成为村民们的重要依靠。(记者杨金志、朱翃、兰天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