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救护车驶不进的老集镇终于要改造了

2022年08月04日 08:54:38 来源: 文汇报

在杨行镇老集镇“城中村”,宅基地上建起的老式民宅之间几乎“贴隔壁”。

  想了20年、盼了20年,60岁的徐尉爷叔一朝圆梦。本月初,宝山区杨行镇老集镇杨泰路东侧(东街村)“城中村”改造项目启动动迁签约,老徐成了首批签约住户,还获得了一笔速迁奖励费。

  签约当天,老徐将自己收拾得清清爽爽,提前一个小时来到现场。“蛮好蛮好,终于动起来了!”签字落笔,老徐也终于心定了。

  全市层面,蜗居“城中村”的“老徐们”将迎来新生活。来自市住房城乡建设管理委的数据显示,全市目前正推进的“城中村”改造项目共计54个,受益居民和单位3万户。以宝山区杨行镇为例,除东街村外,湄浦、西街、杨北等多个“城中村”地块,近期都将陆续启动动迁签约,全部地块动迁工作力争年底前基本完成。

  期待新生

  曾经“外面下大雨,里面下小雨”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杨行镇老集镇也曾有过“黄金年代”。彼时,最时兴的货品、玩具,都要到集镇上去才买得到。没曾想,城市发展中,老集镇成了“城中村”。眼看周边一幢幢高楼不断“生长”,老集镇却因居住密度高,面临“成本大”“难腾退”的现实,成了“老大难”。

  若非亲身体验,很难想象城中村的居民居住在怎样的逼仄空间。宅基地上建起的老式民宅之间几乎都是“贴隔壁”,根本谈不上公共空间。弄堂最窄处,两辆电动车交汇都困难。一旦突发意外,120救护车都无法开进来。“只能勉强停在外面的马路上,再走个三到五分钟。”杨行镇东街村党支部书记马文斌说。

  正值汛期,许多老宅年久失修,总遭遇“外面下大雨,里面下小雨”的窘迫。由于翻建房屋受相关规定限制,居民们只好将就着小修小补。“只能勉强应付,若是遇上大暴雨,可能又扛不住了。”疫情防控时,煤卫合用、公共配套设施基础差的老集镇,更是成了薄弱点。

  改造之难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

  “是时候加快改造力度了”,成了绝大多数居民的共识。

  回溯东街村改造项目的动迁之路,从政策解读宣传、现场评估到校对审核,大量工作仅耗时一个月。

  这样的高效率,不仅源自政府部门的紧迫感,更得益于机制体制的完善设计。在这一轮动迁启动时,杨行镇老集镇“城中村”改造指挥部专门组建了一支百人专业队。团队成员构成多样,包括第三方评估人员、镇相关条线干部、村民小组组长以及律师等。“有人负责情,有人负责理,还有人负责法。”相关负责人注解小组成员构成。

  为何在动迁动员环节扑上大量人力?这是因为“城中村”主体结构复杂,既有自建房、公租房,还有企业、厂房。而其中最难啃的“硬骨头”,莫过于居民们的自建房。可以说,家家有本难念的经。

  在马文斌看来,这也很能理解,“居民们盼了二十多年,有很高的期待”。一方面,是对即将到来的新生活的期盼;另一方面,却是各类情理交织的现实难题。从历史遗留问题到家庭内部矛盾,哪个环节处理不当,都有可能拖慢进度。譬如,有户人家此前错过了办理宅基地相关证件的时间窗口,虽然房子在,但面积认定时却缺乏依据。还有不少家庭,个别子女觉得自己在分配时“吃了亏”,还想再拖拖。对于这类情况,城中村改造指挥部专门划出了一个会商小组。“一家家啃、一家家定方案,尽最大可能让各方得到满意的结果”。

  前期抢时间、抓进度,正是为了踩准每个改造节点。“城中村”改造是长周期项目,涵盖规划方案、征地动迁、土地供应到建设交付等多个环节。一旦不小心“卡”在某个环节,后续就可能面临成本上涨、资金难平衡的困扰。加快推进,就是为了让居民早日实现安居梦。

  未来向往

  具有造血功能的活力街区

  “不光要解决住,还要提前想好居民就业问题。”与传统房地产开发不同,“城中村”改造并非造完楼就结束了,其最终要打造一个具有造血功能的活力街区。

  东街村改造项目提前为产业预留了空间。“如果仅仅为完成城中村改造,那么出让经营性地块、出售商品房来回笼资金是最佳选项。”宝山区房管局副局长管正忠表示,在“北转型”的大背景下,城中村改造还需提前考虑产业发展,虽然短期增加了财务成本,但能实现更长远的“职住平衡”。

  沿袭“补缺增能”的思路,学校、公园等种种城中村稀缺的公共服务配套资源也一并被纳入改造方案。根据方案,东街村项目改造后,将配套4所幼儿园、1所小学、1所初中,同时还将配有9条市政道路、3条河道等。这些配套项目均为专业设计规划单位根据人口总量测算得出。

  东街村外,宝山区各“城中村”项目还在加速推进,包括顾村镇胡庄东、西生产队地块“城中村”改造项目等。管正忠认为,随着“城中村”改造集体迈入焕新期,在后续开发中寻觅到靠谱的合作搭档更显重要。“‘城中村’改造永远是进行时,需要不断迭代。”合作方对于“城中村”改造项目的后续运营能力,也决定着改造项目的生命力。归根到底,还是要有造血功能,借助专业运营团队,让配套的社区、商业体、商办体等真正聚资源、有人气。(记者 王嘉旖)

【纠错】 [责任编辑: 罗沛鹏 ]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新华网

热点推荐

扫一扫

扫一扫,分享手机新华网上海频道

Copyright © 200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制作单位:新华网上海频道 版权所有:新华网上海频道

010070120010000000000000011123111310649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