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有医说医|用“新”推动 中山“国家队”让百姓更有“医”靠

2022年11月23日 15:24:35 来源: 新华网

  新华网上海11月23日电(记者龚雯)在医疗资源丰富、“高手林立”的上海众多大型三甲医院中,有这样一所医院,凭借着临床经验丰富、百姓高度信赖、学科人才汇聚、创新技术一流,在其中熠熠生辉。这,就是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步入秋天这一丰收的季节,中山医院在建院85周年之际喜报频传:全国首个获批立项的综合类国家医学中心建设项目启动;在最新出炉的中国医院排行榜中,一如既往名列前茅,众望所归。

  站在新起点,中山医院作为“国家队”将如何加快高质量发展,对标国际一流,用高精尖的医学技术不断满足临床未被满足的需求,为更多生命带来希望?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院长樊嘉作为2022“有医说医”——对话顶尖医院院长全媒体大型访谈首位嘉宾,就此一一道来。

  从“几栋楼”到“国家队”,在新起点迎来新使命

  相比很多人第一次走进中山医院对其楼多人多科室多印象深刻,甚至一不小心还会“走迷路”,樊嘉坦言,他第一眼看到中山医院是30年前读研面试。当时的中山医院面积很小、房屋很破旧,只有几栋楼,与全国其他医院基本一样。随着时代变迁,在国家及各方大力支持下,中山医院在近20年特别是近10年里步入快速发展阶段。

  在今年建院85年之际,近日,中山医院国家医学中心建设启动,这是全国首个获批立项的综合类国家医学中心建设项目。

  据悉,国家医学中心是卫生健康领域的国之重器,是提升我国整体卫生健康水平、深度参与国际医学竞争的新载体。根据规划,该项目将新建上海国际医学科创中心和青浦新城院区一期工程,计划于2022年底开工,于2025年投入使用。

  樊嘉表示,作为“国家队”医疗机构要对标国际一流,就要做到人才、学科、管理、教育等方方面面一流,尤其是瞄准解决疑难杂症、推动科研创新和成果转化、培养顶尖人才和加强学科发展等,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助力推动健康产业发展。

  “站上新起点、迈入新阶段,中山医院的使命不仅是病有所医,随着上海老龄化不断加深,还承担了另一个任务就是老有所养。”樊嘉说,即将运营的上海市老年医学中心是全国第一家独立设置的省市级老年医学中心。随着之后不断建设,中山医院将进一步为老百姓医疗健康提供坚实保障。

  从“卡脖子”到“科创源”,“五力齐发”惠民生

  医生护士不仅是救死扶伤的“白衣天使”,也是把临床痛点转为创新靶点的“发明家”。在“热带雨林”的创新氛围下,上海每年新增的创新药和医疗器械位居全国前列,类似中山医院这类大型医疗机构在其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樊嘉在访谈时称,一说起“卡脖子”大家经常会提到中山医院和联影医疗的合作故事,其实在第一次接触和了解时,9年前的联影医疗才刚成立两年,尽管有非常好的技术、人才和定位、理念,但是与国际上的GPS(GE医疗、飞利浦、西门子医疗)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如何让中国能有“拿得出手”的高精尖医疗设备,避免因零部件坏了医院就要停机两周多等进口到位才能让患者用上的无奈,两个有担当有情怀的“当家人”一拍即合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之后,通过核医学科、放射影像科等医生、技术人员与工程师团队之间一次次研究、攻关、调试,最终设备的质量越来越好、临床接受度越来越高,全球首台全景动态PET-CT成像系统在中山医院装机,之后从上海走到全国、走向国际。

  “我一直坚信没有攻不破的难题,但凡能想到的问题,总能想办法解决,关键是理念和机制要发生转变。”樊嘉说,得益于医、研、产、学、政的“五力齐发”,近年来,中山医院的创新成果“多点开花”。比如心内科葛均波院士团队研发的首款国产完全可降解冠脉支架,已于2020年上市,被称为“冠脉介入的中国心”;樊嘉院士团队研发了首个CFDA批准的核酸类肝癌体外诊断试剂盒,并成功应用于临床,采集0.2毫升血浆可提升肝癌早期诊断率。随着试剂盒的普及,我国肝癌患者5年总体生存率或可提升至20%至30%,切实降低死亡率。

  目前,中山医院瞄准诊疗技术、创新药物、医疗器械、医疗设备4个方向,梳理出多项“卡脖子”“临门一脚”攻关项目,与百余家企业和平台签约,通过医工合作,持续推动高水平基础医学研究与临床研究成果转化。

  从“病人围着医生转”到“医生围着疾病转”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强盛的重要标志。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完善人民健康促进政策。究竟如何“以人民为中心”“以健康为中心”,具体抓手在哪里?樊嘉认为答案是多学科协作。

  樊嘉表示,既往的学科设计一般分外科、内科、检验科、放射科、病理科等,外科再分神经外科、脑外科、胸外科等,比如普外科还分肝胆外科等;而内科会再分呼吸内科、心脏内科等,比如消化内科还分内镜等,分得细的好处在于能让大型医疗机构在临床、科研、转化方面钻得深,有助于大幅提升解决疑难杂症的能力。

  现代医学发展趋势是内科可以操作化、外科可以微创化。过去有些需要“开大刀”的外科手术如今微创就能解决,还有比如医生在做消化道内镜时如果发现早期胃部肿瘤就可以切除,比起外科手术要减少很多并发症。可见,外科、内科的边界正在慢慢改变。

  “对于患者而言,遇到有些疾病时,肯定不了解到底是先看内科还是外科,听哪个医生的建议好。”樊嘉说,为了减少患者奔波,医院正在推进“以疾病为中心”的诊疗中心和探索“以疾病为中心”的病房,通过提供“一站式”医疗服务,让内科、外科、影像科的医生协作筛选优化的治疗方案,告别“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此外,为了让更多居民能在“家门口”看病更便捷,樊嘉表示,将“同质化平移”先进的医疗技术和服务,在郊区、社区形成一个比较好的模式,不断满足未被满足的需求。

  2022“有医说医”——对话顶尖医院院长全媒体大型访谈由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指导,新华社上海分社、中国经济信息社发起举办,中国太平洋保险集团及太平洋健康险公司全程支持。该大型访谈旨在通过与院长们的精彩对话,讲好“医院故事”“医生故事”,搭建专业医疗机构和社会公众之间的沟通桥梁,促进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完)

监制:姜微

策划:杨金志、季蕾

统筹:姚玉洁、仇逸、周琳

记者:龚雯、袁全

协调:蒋宏良、洪逸飞、刘一鸣

视频:查伟诚、肖劲涛、衣睿童、张烨成

文案:邓侃、杨子华

海报:杜梁楠

新华社上海分社

新华社中国经济信息社

联合出品

全程支持:中国太平洋保险集团及太平洋健康险公司

【纠错】 [责任编辑: 罗沛鹏 ]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新华网

热点推荐

扫一扫

扫一扫,分享手机新华网上海频道

Copyright © 200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制作单位:新华网上海频道 版权所有:新华网上海频道

0100701200100000000000000111231113106790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