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汇区图书馆周五以“徐家汇书院”全新IP形象与公众见面
阔别近3年,徐汇区图书馆将于12月23日以“徐家汇书院”的全新IP形象重新与公众见面。日前,记者提前探营正在紧张收尾阶段的徐家汇书院,探秘其中可触摸到的有关上海城市历史的八个“光盒空间”。
在“光盒”中穿行
漕溪北路158号,毗邻徐家汇天主教堂及教堂广场,徐汇区公共图书馆新馆就坐落于此。建筑由西岸美术馆设计师、曾获普利兹克建筑奖的知名建筑师大卫·奇普菲尔德建筑事务所主持设计。与书院位置相对的徐家汇藏书楼,是上海地区最早的近代图书馆。一新一旧,遥相呼应。
进入书院,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宏伟开阔的巴西利卡风格的中庭空间。中庭高14米、长28米、宽8米,中间矗立着一座巨型“光启之门”艺术装置。这是利用3D打印技术重现的土山湾牌楼,设计师运用数字化设计手段,对传统的土山湾牌楼形态进行解构、抽象化并重新生成,形成网格化镂空的新牌楼形象,晶莹剔透的造型体现了科技与文化的融合。徐家汇书院工作人员刘岩透露,未来,中庭内还将放置一张长约20米的“海上书桌”,可同时容纳50人在这里阅读。
中庭两侧,书院以平层与夹层的空间布局方式,巧妙开辟了八个主题不同的“光盒空间”。交错又相连的空间内设有形态各异的融合书架,展示了建筑、教育、文学、传藏、工业、音乐、电影等主题的书籍。
沿着木楼梯上下穿行于不同空间,就像一场探寻上海和徐汇历史文化的旅程。“‘光盒空间’的设计,正是为了让读者进入图书馆,就能亲身探秘和触摸海派文化。”刘岩说。
诉说追光者精神
全新的徐家汇书院,为何要围绕“光”的主题来打造?
书院中的一个“镇馆之宝”,是由徐光启主持测绘的《赤道南北两总星图》高清电子素材。《赤道南北两总星图》是现存于世的时间最早、尺寸最大的东方皇家御用星图。书院的导视系统文字也是《赤道南北两总星图》展览标题体发展而来的光启明朝体。
“徐光启是一名追光者。我们希望把‘追光者们’追求科技之光、文明之光的精神在书院里传承。”徐汇区文旅局副局长蒋艳说。
八个光盒,左侧四个讲述“寻光之人”的故事,右侧四个围绕“会通之地”展开。名为“光启”的光盒收藏了“中西文化交流第一人”徐光启的译著和他在数学、农业、天文历法等方面的卓越贡献。“教思”光盒展出马相伯、盛宣怀、蔡元培等为徐汇、上海乃至中国教育事业呕心沥血的教育家传记及文集。“文脉”光盒收集了在徐汇土地上聚集的文学大家们的原创或翻译作品。“传藏”光盒,讲述徐汇老住户张元济打造的出版事业,还有巴金、郑振铎、任鸿隽等人发扬光大的文艺杂志传播事业。另一侧的“会通之地”板块,则从城市发展进程的视角,以百年建筑、百年音乐、百年电影、百年工业等区域特色文化为内核,展现了上海城区史、徐汇衡复风貌区历史,以及西岸开发十余载的变迁。
登上书院三楼,这里还有一个隐藏的“宝藏空间”——“光的年轮”板块展出了年代较为久远的特色文献。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全套《申报》影印本,读者可以随时来这里翻阅上海的过往足迹。
这里“有点东西”
徐家汇书院位于轨交徐家汇站上盖,商圈、景区的交会处,在启动建设前,这里就像是市中心景区商圈中的一块“留白”。去年8月,徐家汇教堂广场完成改造后,市民对一旁建设中的徐家汇书院也更加期待。
徐汇区今年提出“建设新徐汇、再造新徐汇”的奋斗目标,其中一大重点就是通过徐家汇新一轮的城市更新,实现生产、生活、生态的融合,让这个老牌商业中心“逆生长”。
在徐家汇书院的入口,有一个名为“东西公园”的两层咖啡文创空间,容纳了永璞咖啡、木寸野集、海上长廊等品牌,为读者提供咖啡和文创产品购物等服务。“东西公园”即东西文化交流。
“原徐汇区图书馆位于南丹东路,占地5000平方米,环境比较老旧,无法承载这么大的客流量。”刘岩告诉记者,2019年底,为了完善功能布局、满足居民多元的阅读需求,徐汇区图书馆启动整体修缮和闭馆改造。乔迁新址到徐家汇书院后,整个空间总建筑面积达到1.8万平方米,分为地下二层、地上三层,设有近800个阅览座席,是一座集图书、科技、博物、美术、旅游等多元功能,高度融合、开放的复合型图书馆。
除了环境和设施更加完善,书院的一大特点是智能化。在地下一楼,有全上海公共图书馆中首家启用的智能书库,藏书达8万册,由机器人根据芯片定位来精准取书。智能书库主要面向不到馆借书的读者,通过小程序可提前预约自己想借的书籍。机器人精准取书后,放在位于B1文创空间或大门口的自助借书柜里,读者无须进馆就可取书。(黄尖尖 舒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