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发热门诊已迎就诊高峰,医护坚持在岗
连日来,上海各家医院急诊和发热门诊量陡增。对于坚守在临床一线的医护人员而言,挑战不言而喻:有的“阳过”后还坚持在“云端”指导患者用药;有的“阳康”后立即返岗……他们身体力行,践行着救死扶伤的初心与承诺。
退烧后快速返岗:“我放心不下病人”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党委书记郑军华很是感慨,“疫情以来的这3年,大家都非常辛苦,尤其是今年,从‘大上海保卫战’到奔赴海南、新疆、重庆等兄弟省市,如今,医护人员又迎来了更严峻的情况。”
他带来一组沉甸甸的数据:截至昨日,仁济医院全院有3285人在岗,其中594人感染后仍坚持在岗或返岗。自12月15日起,医院安排内外科医疗人员支援发热门诊,第一批共53人,一周工作后,剩下40人。后续其他科室立即补充支援,面对发热就诊高峰,发热门诊只能采取“车轮战”“人海战”的方式。截至昨日,发热门诊在岗及可上岗人员29人,为了应对人员短缺,在岗工作时间由原来的4小时延长至8小时。
很多支援的医生除了发热门诊工作,还要承担科室其他工作。持续坚守发热门诊的感染科人员减员更厉害,截至昨日,发热门诊原有医生5人,仅剩1人坚守岗位。
7时不到,感染科病房内,科室主任马雄已经开始查房。他对患者及时进行了医嘱处理,再前往发热门诊了解每日情况。上午,他要在门诊接诊新患者;15时,开展危重患者多学科讨论,一直忙到19时才回家。而马雄自己才刚刚康复。
“感染新冠病毒后,机体免疫力会和病毒‘斗争’,这种‘斗争’的强烈程度决定了症状的轻重。”马雄说,“我比较幸运,症状比较轻,服药后很快核酸转阴了。”
然而,恢复后的马雄并未觉得“轻松”,眼看着患者数量一直在增加,肩头的担子越来越重。 下转 4版(上接第1版)“实在放心不下病人,想早点回来。”19日一早,马雄又回到了科室里,马不停蹄前往发热门诊。“连日来,仁济医院发热门诊量一直居于高位。截至12月22日,仅东院发热门诊一天最高接诊745人次。”他说,其中新冠阳性患者占了大多数,病情有轻有重,一些新冠阳性同时合并多种基础疾病的老年患者会被收入感染科病房。
“感染新冠病毒可能会加重本身的基础疾病。针对不同患者要结合既往合并慢性基础疾病的情况进行个体化评估、个体化救治,所以我们每天下午都会组织多学科会诊讨论病例。”马雄介绍,为了应对即将到来的感染高峰,仁济医院感染科病房的床位已经扩充至100张,专门用于收治感染新冠病毒的危重症患者。
高热中没敢休息:“关键时刻需要我”
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内,发热门诊近日迎来就诊高峰,日均1000余人次,“尽管往年秋冬季我们也遇到过这种架势,但这次完全不同。”发热门诊护士长王佳丽告诉记者,“患儿中病情变化、病情严重者也不少,医护人员一批批‘阳’,动态减员的医护人员遇到棘手的患儿,压力很大。”
王佳丽连续两日40℃高热不退,但实在抽不出人手,她没敢休息,“这种关键时刻需要我这样的高年资护士,坚持到明后天,感染的同事恢复了就能回来顶我。”她朴实的话语中,透露出一股坚定。
记者了解到,儿科医院近来调动全院各科室力量支援发热门诊,但面对新冠就诊高峰,人手仍捉襟见肘。目前每名发热门诊医生每天问诊80—100名患儿。孟建华医生连续两天高烧中上岗,“每天从早上七八点看到晚上八点左右,这种时候需要有经验的医生坐镇。”她带着沙哑的声音向记者介绍。
小孩子起病急发展快,容不得半点放松。发热门诊忙不停,王佳丽介绍,前一批感染的护士在家休息,热度退了没有症状,第一时间返岗顶上,“就像在与病毒打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协调大量普通患儿护理工作之时,她还负责抢救室内的护理工作,这里都是病情严重的患儿,“这样的情况,我在家也心不定”。
每到中班,是发热门诊最紧张的高峰时刻。孟建华从业至今十余年,她用“真的是最难的时候”来形容,有的孩子高热惊厥,有的喉梗阻,还收治了一名脑炎高热患儿,“这是此次疫情期间发现的新问题,前来问诊的喉梗阻患儿大多是2—3岁,起病很急,如果没有及时处理,恐怕有危险。”
面对无声战场上的白衣战士,医疗机构也尽一切可能充分做好关爱工作。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党委书记徐虹表示,院方主动了解和掌握职工的健康状况,多措并举将员工关心关爱、服务保障工作落到实处。目前医院对发热门诊、急诊等一线重点岗位医务人员,每天加大力度增加营养,提高抵抗力,尽全力守护职工健康,以便更好守护儿童健康。(记者 顾泳 黄杨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