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程国珍心里的“五个心”

2023年06月07日 10:27:07 来源: 新华网

  服务社的名字是“心启航”,包含了“五个心”:真心、爱心、耐心、开心和信心

 

  程国珍是上海金山区心启航惠民服务社的社长,带着上千名服务人员和志愿者,鼓励帮助残疾人和困难群体。

  她在金山是有名的“大好人”,与她交流可以发现,她喜欢说小故事、小细节和小感受。这与别人为服务社梳理出的为民服务“大事记”,形成了一个有趣的呼应。程国珍从一个个细小处做成了她和她的团队的那些“大好事”。

  “取名”的故事

  程国珍今年60岁。50岁退休时,她就着手初创服务社。如今,服务社已运作十年。

  服务社起步时,程国珍为之取名“心启航”。但不少人听了,都认为是“新启航”:退休之后重新投入新的事业,不正是“新启航”吗?

  但程国珍每次发觉别人“误解”,都会认真解释一次:服务社的名字是“心启航”,心灵的“心”。这个心,包含了“五个心”:真心、爱心、耐心、开心和信心。程国珍的这“五个心”,并不是从运作服务社时才有的。退休前,她曾在金山区朱泾镇党员服务中心工作,经常接触需要帮助的困难群众。几十年的工作经验告诉她,“身边的空巢老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非常需要得到妥帖的贴身服务,而政府所提供的服务,离他们的诉求还存在缝隙,这种缝隙需要社会力量去填补。”

  “困难群体的困难各有不同,都是具体的。”程国珍说,她观察到的“缝隙”,就存在于这些具体的困难中。政策是大类,群体可以归类,但是个人和家庭的具体困难,却难以“简单地归类”。

  程国珍举了一个家庭的例子:从表格登记的情况来看,这家虽有重残瘫痪人员,但也有健康的家庭成员,应该可以进行照顾。但设身处地了解后发现,健康家庭成员白天需要上班,这个时段家里只有一个生活无法自理的重残患者,吃喝拉撒,怎么办?这个问题,从表格到表格,没法解决,只能靠服务社工作人员的上门服务来缓解。这就是“填补缝隙”。

  在程国珍看来,“五个心”之外,还有一个心,就是政府与困难群众之间的“连心桥”。“启航的小船在‘连心桥’下穿行,才能沿着正确的航道,不偏航。”

程国珍(中)为老人送去“微心愿”(资料照片) 受访者供图

  “多坐一会儿”的故事

  程国珍觉得“五个心”里最难做到的,是耐心和开心。

  对于耐心,程国珍爱用的词是:多坐一会儿。每次有新任服务人员和志愿者加入服务社,程国珍和管理团队都会给他们上培训课,说一说“多坐一会儿”的故事。她说,到困难家庭里去,坐五分钟,与坐十分钟或半小时,感受是不一样的。同理心,不是单靠热情就能形成的,而是要靠耐心体会。

  耐心,首先要耐心倾听。程国珍说,听困难群众说话,五分钟之内,你听到的大多是“我太难了”“这日子过不下去了”,这是因为他们一时不知道怎么描述自己的现状,传达自己的感受。只有你“多坐一会儿”,耐心倾听,才能听到困难群众讲出困难的具体细节和感受。

  她记得,金山张堰镇有一位双目失明的老人,刚开始只会说“眼睛瞎掉了,真是苦恼”。多坐了一会儿后,那位失明老人才吐出:她丈夫经常外出打工不在家,她分不清白天和黑夜,听窗外麻雀的叫声,才知道早晨到了;想知道什么时辰了,就只能摸摸门外木头发热的程度;想给远在上海市区的儿子打个电话,知道号码,也有电话机,却不知道按哪个键。直到这时,服务人员才能感知到老人的“苦处”。于是,服务社为她送来盲人电话机和可报时手表,提供精准服务。

  程国珍对“耐心”的理解不止于此。她说,“多坐一会儿”,更主要的是体会困难家庭那种特有的氛围,激活同理心和同情心,这都需要时间。她记得有一户人家,丈夫瘫痪在床已25年,妻子既要在外干活,又要照顾丈夫,不得空闲,完全没有生活的乐趣。周围邻居和服务社上门的服务人员都说,妻子脾气不好,对人骂骂咧咧。程国珍“多坐了一会儿”,看到妻子闷着头、顾头不顾尾忙碌的情形,她感受到,妻子没人交流,无处释放生活压力,不能对着卧病在床的老伴发作,只能对着别人用“骂骂咧咧”来排解。这是心理郁积的表现,需要心理疏导来打开“心窗”。

  程国珍感到,困难家庭成员的心理郁结,主要来自于一种无力感。有一位吴奶奶,身患多种老年病,尿失禁导致生理痛苦、心理失衡。吴奶奶和她的家属,不知道怎么办才好。程国珍和团队的志愿者,却可以靠“耐心”,冷静地为他们想办法、找对策。

  与吴奶奶结对的志愿者徐阿姨,经多方了解,得知同样的病情,有人在市区的大医院通过微创手术治疗后,恢复良好。于是将相关医疗信息告知吴奶奶,安抚她的焦虑情绪,并联系老人子女,主动帮助他们做了大量的术前准备工作。最后,吴奶奶顺利进行了微创手术,术后恢复良好,老人的生活质量明显改善,心情也日渐开朗。

  “一百与一百五十六”的故事

  程国珍的慈善理念,最终落实在“开心”上。因为她相信,心情舒畅,是心灵的阳光,只有阳光才能驱散黑暗。

  程国珍两次说到了“一百与一百五十六”的故事。服务社推出的“实现100个微心愿”为群众办实事公益项目,一共收集到了156个“微心愿”,已全部实现。她说,我们不做“数字游戏”,绝不是“凑”满一百就不做了。群众实际有多少“微心愿”,只要合情合理、力所能及,就一定想办法满足。

  在程国珍看来,做公益、做慈善,只要一产生凑数字、搞形式的念头,就把“开心”关在了门外,与困难群体的心灵通道也就阻塞不畅了。“微心愿”虽不是程国珍的独创,但她的理解却与众不同。她说,微心愿的“微”,就是实在的“实”。大家都能在自己的眼前身旁,力所能及地真心做一点“随手公益”,以有余补不足,就是一种开心。看到别人笑,自己心里也收获温暖。心愿,应是“心的跳动”,而不是“数字和表格”。

  所以,点亮“微心愿”的前提是问需。问需要精准。服务社会下沉到服务对象家中,认真倾听心声,尽量满足需求:一位老人需要眼镜、一位残疾人需要蓝牙耳机、一个贫困家庭的孩子想要玩具……都会列入“菜单”,在最短的时间内送上门。有的心愿比较特殊,一位老者想办一场个人摄影展,服务社照样接手,完成了这个“微心愿”。

  程国珍还在“微心愿”里,发现了善意和体贴。一位单臂残疾的妇女,想要一台脱水机,并在这个“微心愿”旁特别注明:不要洗衣机。面对程国珍的不解,那位妇女说:“我单手可以洗衣裳,但没法拧干。所以我只要脱水机,如果是一台完整的洗衣机,就浪费了。”

  接受了善意,又发出了善意。接受服务的人们,也在反馈善意中,拿出自己的真心和爱心,成为服务人员和志愿者,收获了开心。程国珍相信,困难群体真正“打开心窗”的那一刻,应该是他们的心“暖起来”,身体“动起来”,能够给别人出一点力、献一点善心的时候。

  程国珍的服务社长年提倡“轻度残疾者帮助重度残疾者”“小老帮助老老”,还把重病重残家庭里的家属组织起来,成立了家属委员会。这些家属也成为志愿者,有机会走出家门,走进别的困难家庭,彼此相互温暖。

  “有一位21岁就重瘫在床的小伙子,曾整天痛苦地望着天花板发呆,如今在大家的鼓励下,已经能够坐上轮椅,开开心心地登台表演节目,成为社区的文艺志愿者。那还有什么做不成的呢?”程国珍信心满满。(记者 李荣)

【纠错】 [责任编辑: 史依灵 ]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新华网

热点推荐

扫一扫

扫一扫,分享手机新华网上海频道

Copyright © 200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制作单位:新华网上海频道 版权所有:新华网上海频道

01007012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310725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