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社会工作如何助力乡村振兴 这群华理学子以青春作答

2023年06月10日 09:10:55 来源: 新华网

  新华网上海6月10日电(记者吴振东、史依灵)云南省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从大坝者村到塘子村的山路蜿蜒如画。车行半小时,一处崭新的、暖橙色调的休闲广场出现在眼前,广场绿树围绕,人们载歌载舞。

小花梨乐园落成,居民纷纷至广场载歌载舞。(受访者供图)

  广场取名“小花梨乐园”,“花梨”谐音“华理”,一年前,由华东理工大学派出专业团队设计并出资建设的村广场、迎凤桥、塘子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陆续投用,切实改善了村容村貌,提升了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

  这也是山海相牵故事中的小小片段。2012年,华东理工大学与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结成定点帮扶对子,持续推进产业帮扶、教育帮扶、治理帮扶等工作,结出丰硕果实。近年来,结合乡村振兴新需求,学校又通过社会工作服务团,在家庭教育、民族文化传承、社区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开展服务,有力助推了当地社会建设。

  “调研中,我们发现村里文化基础设施还比较薄弱,儿童对大坝者村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较低,年长女性、‘宝妈’比较缺乏自我规划和精神动力。我们经过反复讨论,一个名为‘风韵坝者’的增能计划逐渐清晰起来。”华东理工大学学生、寻甸社会工作服务团成员胡玉婷说。

  服务团成员以“互助式增能”为理念,以大坝者村社工服务点为服务阵地,引入华东理工大学教育资源,组织起民俗传承、孝老敬亲、移风易俗、志愿服务、休闲娱乐、科学教育等丰富的专题活动,同时动员村民组建互助小组与志愿服务队。服务团希望,通过一个乡风文明共建共治共享的空间,为乡村振兴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

  旗袍秀、制定村规民约、社区事务共商……在近日举行的“巾帼聚力,携手‘童’行”风韵坝者妇女增能小组活动上,坝者社区妇女自信、自强、智慧的风貌令人印象深刻。

风韵坝者妇女增能小组活动。新华网史依灵 摄

  在参与村规民约协商时,多名妇女不约而同写下“勤劳致富”“邻里互助”“保护环境”等内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要共同进步。”一位妇女说,要把村规民约张贴在自己家里,让全家人都学习、遵守。

  坝者社区旗袍队队员钱琼英说,服务团组织的移风易俗等活动特别好,让村里发生了新变化,“最明显的是人与人相处更讲礼貌了,很多陋习也渐渐得到了纠正”。

  从陌生到亲近,胡玉婷也感受到村民对社会工作的认可。“在双向互动的过程中,村民慢慢地从一开始的被动,到能够和服务团共同完成活动,现在已经可以主导一些活动。”胡玉婷说。

  绵延接续的文化脉络,是构筑精神家园的基石,但华东理工大学师生在塘子村走访发现,人口大量流出、传统节日缺乏氛围、儿童课外文娱活动单一。“老人对发生在村庄的革命故事非常自豪,念念不忘,却不知道怎么把它们讲给下一代。”服务团成员陈宇航说。

  在塘子村党政班子、塘子中心学校支持下,服务团以“讲村情、演村史、话村事、建村馆”为主线,生动开展“我和我的塘子”村庄记忆项目。

  刚刚过去的“六一”儿童节,一场社区主题活动把塘子社区的老人和孩子聚到一起。老人结合亲身经历给孩子讲述村庄历史,孩子演起了参与改编的关于村史的纸箱话剧,双方其乐融融。

塘子社区儿童开展纸箱话剧表演。新华网史依灵 摄

  “我和我的塘子”村庄记忆项目丰富了村民日常生活,也带动村民对村庄历史、文化的关注。陈宇航说,接下来,服务团将继续推动村史材料汇编、村史馆及社区居民文化活动服务中心建设工作,进一步促进塘子村的民族团结与乡风文明。

  助力乡村振兴,关键在于为当地留下更多带不走的人才。据介绍,截至目前,华东理工大学先后选派50余名社工学生连续在当地开展社会工作服务;组建以社会工作为核心的专家咨询团,先后为寻甸300多名社区工作者开展培训,对县16个乡镇社工站开展持续督导。华理社工在寻甸服务的近六年,还推动成立了社会组织培育孵化中心和社会工作服务总站,前后培训、督导各类社区工作人才1000余人。

  “有人愿意扎根吗?”“有!”

  一年的驻点生活,让胡玉婷坚定了留在寻甸、服务基层的想法,“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与推进乡村振兴,正在共同奏响激越的青春之歌。

 

【纠错】 [责任编辑: 许超 ]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新华网

热点推荐

扫一扫

扫一扫,分享手机新华网上海频道

Copyright © 200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制作单位:新华网上海频道 版权所有:新华网上海频道

01007012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310726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