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居安老”床位如何盘活超大城市养老资源
可自动升降配合护理,也能加载24小时睡眠监测仪……这样一张具有养老护理功能的床,不只在养老院,在老人家里也能有。
超大城市上海,老龄化程度超过36%,如何通过“原居安老”的一张床位,疏通盘活各类居家养老服务资源?实践中,相关部门将这张床视作养老服务的“具象枢纽”,打破相关壁垒,链接整合起包括适老化改造、智能养老、居家养老在内的种种政策及服务,集成了人力、设施等养老服务资源,更逐步打造出更高效实用的嵌入式养老生态圈。
以本市唯一入选民政部“十四五”首批居家和社区基本养老服务提升行动项目试点的静安区为例,下一步将紧扣家庭养老“一张床”,率先探索接驳专业机构服务,以此全面提升居家和社区基本养老服务的质量和效能,放大老年人群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挖潜”挖出高效,精准配置养老服务资源
经多年建设,涉及养老“一床难求”现象在上海已有所缓解,但与庞大市场所需仍有差距。比如,在寸土寸金的中心城区,要“挖潜”挖出一张床位,面临诸多难题。以静安区为例,该区已建成机构养老床位6816张,“十四五”期间还计划新增约3000张机构养老床位。
来自民政部门的数据显示:在上海市中心新建一张机构养老床位,其成本投入在数十万元左右。若将这张床“搬”至居民家中,仅需花费2万至8万元。
成本可负担、方便可及的家庭养老床位,成了科学精准配置养老服务资源、落细落实嵌入式养老的更优选择。
这也成了全市各区未来发力居家养老的抓手之一。以静安区为例,未来半年内将建设不少于566张家庭养老床位。“这个数字相当于过去两年全市各区试点数量的总和。”静安区民政局局长焦志勇说。
从硬改造到软服务,居家养老也能“类机构”
看似是“一张床”,但是从试水到成规模推广,得益于前端后端一系列养老资源及服务的集聚和成熟。想要在家庭中安上一张“类机构”养老床位,其前置条件就是从社区、家门口到家庭内部各项“老年友好”的硬件设施必须配备、改造齐全——比如,家庭适老化改造套餐的推出、老年认知障碍友好社区的构建、老房加梯的提速、无障碍设施的完善等。
实践中,静安区已完成入户评估和方案设计1249户、完成适老化改造1048户,目前改造完成量居中心城区第一。
物理载体改造更新的同时,一张家庭养老床位还意味着各类软服务也要附着其上。在前期试点基础上,静安区推出了一张特别的服务指导清单。从居家烧饭菜、洗碗到陪散步、陪聊天,老人们的种种服务需求都清晰列明。老人们将与养老服务机构“一对一”签约,并按照“一户一方案”的标准,个性化提出“需求菜单”,通过“政府贴一点,企业让利一点,居民自付一点”,积极回应、满足老人的需求。
城市数字化转型加成,养老生态圈呼之欲出
家庭养老床位,实则是一种“类机构”照护功能的床位。但它与机构养老床位的区别就在于,没有24小时负责照护的专业人员。试点中,结合当下城市数字化转型,依托不断完善的智能化养老平台,以及各类数智功能的链接嵌入,有效弥补了家庭床位涉及人力方面的短板。
借助试点投入运行的“为老服务一键通”,静安区在部分街道(镇)老人家中安上了“一键通”关爱电话。老人有任何服务需求均可一键寻求平台解决。各类服务资源和相关人员,均“待命”后台接受“派单”,为老人提供24小时无间断的养老服务。今年以来,“为老服务一键通”已在静安区服务老人13.69万人次。
结合家庭养老床位试点,静安区还将继续深化老人紧急救援场景建设。目前,已对全区有意愿的高龄独居困难老年人完成应急呼叫设备安装,并将独居老人应急呼叫项目纳入城市运行“一网统管”平台,实现全天候响应和全方位监测。
依托于大数据,静安区专列的家庭养老床位服务清单中,还单列出智能化设备及相关服务。有涉及护理员管理系统的,也有对满意度作监管的。借由一张“原居安老”床位,一个嵌入式数字养老的完整生态圈也呼之欲出。(记者 王嘉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