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上海探步让“星星的孩子”体面融入社会

2021年10月17日 09:50:24 来源: 文汇报

援助项目在尊重“星星的孩子”特殊性的同时,更营造一种平等感和集体参与感。记者 赵立荣摄

  如何让更多自闭症患者更体面、更合适地融入社会?近期,本市一项包括种植、烘焙、文印等在内的“星乐坊大龄自闭症群体社会实践日间托养项目”,从全国576个参与项目中脱颖而出,以同类项目最高分荣获2021中国公益慈善项目决赛四星优秀项目。星乐坊项目所折射的,正是本市近年来针对特殊群体援助理念及手势的转变:街头巷尾,创设出更多融入日常生活的新场景、新途径,帮助包括自闭症患者在内的特殊群体融入社会……“此前,‘孤独症’被视作是疾病,得治;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将其看作‘人的多样性’,并提供合理的便利,帮助他们融入社会、实现人生价值。”长期关注该领域的心理学专家张锐说。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哇,真棒!”在爱好儿童康复培训中心,受到表扬的小陶然咯咯地笑着,将头埋进老师怀里。“一对一”个训中,他在老师指导下完成了轮流搭积木游戏。

  “孩子在互动中建立起简单的配合,掌握了参与游戏的规则,这其实就是社交的雏形。”爱好儿童康复培训中心院长杨晓燕自己家里也有一位“星星的孩子”。她说,随着社会爱心人士的关注关爱,尝试接纳这一群体并提供便利的大氛围正在逐渐形成。受益的也包括这些孩子的家长,他们逐步走出“病耻感”,并在孩子学龄前就寻求科学干预。

  记者从市慈善基金会获悉,这样的无障碍便利支持已在上海遍地开花,并在实践中逐步形成体系,如闵行区,建设“1+5”区、镇两级孤独症援助中心被列入今年的实事项目,年底启用区级孤独症援助关爱中心“蓝屋”,将瞄准这一群体的“音乐敏感”,打造音乐干预实训基地。

  全市层面,这类合适的支持和辅助,让“星星的孩子”脱离旁人“推一步、走一步”的局限,启蒙他们的独立意识和自主决定能力,为其融入社会打下基础。

  永康路上的一家咖啡店里,顾客感叹于咖啡杯上的奇思妙想。这一名为《融雪》的画作,就出自“星星的孩子”、19岁的佳豪之手。和佳豪一样,许多特殊孩子总有意想不到的特长。在君爱公益“雀亦锵锵”项目的帮助下,不少自闭症患儿的画作正被打造成文化IP。“特殊小画家的不同视角和纯真表达,很受人们欢迎,大家的这份善意也点亮了孩子们的世界。”上海君爱公益发展服务中心理事长朱月旻这样说。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十多年来,由著名指挥家曹鹏发起的关爱孤独症项目“天使知音沙龙”,让每个孩子都在舞台上各展所长,心扉正慢慢打开。

  “有事可做,那就是保障”

  “我已经75岁了,我走后谁来照顾他?”赵新奶奶红着眼眶掩不住担忧。孤独症孩子“老无所依”的恐惧,笼罩在每个家庭头顶。家长们更希望孩子能融入社会,过上稳定且有尊严的余生,“有事可做,那就是保障”。

  今年4月,上海觉群文教基金会发起“明日点心师”计划第一期课程启动,培养成年的孤独症人群就业技能,并提供试训及见习岗位。而闵行区自闭症志愿者协会则与莘庄镇合作,助力大龄孤独症群体安置与就业。协会会长欧阳冬青告诉记者,花生芽苗菜生产是他们最成功的项目,“一些复杂的劳动,会逾越他们的心理舒适区,因而特意选择了简单易完成、且不需要过多交流的芽苗菜种植”。在尊重他们特殊性的同时,更营造一种平等感和集体参与感。

  对于自闭症患儿等特殊群体,不应该把他们“圈”起来进行援助,而是要打破包括认知、隔阂在内的边界,建立起一个个资源的枢纽,让他们真正与社会紧密联结。

  参与烘焙、文印文创、咖啡制作……全市层面,更多的探索正在进行中。(记者 王宛艺)

【纠错】 [责任编辑: 罗沛鹏 ]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新华网

热点推荐

扫一扫

扫一扫,分享手机新华网上海频道

Copyright © 200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制作单位:新华网上海频道 版权所有:新华网上海频道

01007012001000000000000001112311131025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