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打捞”地名故事留住浓浓“巷愁”

2021年11月20日 09:24:24 来源: 文汇报

    随着近年来城市更新和旧区改造换挡加速,申城一些老地名老路名也渐渐湮没于历史之中。如何让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老地名老路名重放光彩?在昨天举行的黄浦区老地名调查与保护项目启动仪式上,华东理工大学行政管理系副教授、上海市地名学会理事石超艺建议:“如果能将每个时期的地名路名收集起来,用数字技术做成可视化的时间线展示,相信会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文化传播载体。”

    “什么称得上是‘老’,对老地名老路名的保护要做到什么程度?”这是石超艺刚开始研究时的疑惑。翻阅史料后,她发现,上海成陆时间跨度大,拥有千年以上历史的地名路名极少,因此不能纯粹用时间长短来定义地名路名的历史价值。黄浦区作为上海这座国际化大都市的历史文化区、城市核心区,其老地名老路名具有极大的保护价值。

    以豫园街道为例,这里留存了明代以来的风土人情。热闹的城隍庙附近,有一条“旧校场路”,明代曾是驻兵演武之地, “校场”二字还承载着400多年前的城市记忆;到了清代,豫园地区因庙会而逐渐聚成街市,聚集了上海大大小小的年画店铺, “小校场年画”记录着海派文化的源头和变迁。

    从驻兵演武之地到海派年画诞生地,上海老城厢的这条马路记载了岁月的痕迹。在黄浦区,一街一巷的名字看似无序,却寄托着市民百姓的日常起居,并融入个人和集体的生活记忆——老城“巷愁”与城市变迁交织在一起。

    “历史不光是过去的故事,历史也是我们的现在。”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现代史研究室主任、研究员马军说。老地名老路名是人们了解海派文化的重要载体,通过寻觅申城故事,留住老城“巷愁”,正是此次黄浦区历史地名文化研究和保护工作的目的所在。据介绍,该项目将在豫园街道率先开启。未来,项目组将广泛动员社区居民参与,通过老地名文化唤醒共同的城市记忆;运用最新信息科技手段为地名文化传承做好基础信息支撑;创新地名文化传播方式,向社会广泛传播地名文化,讲好上海故事。(记者 周辰)

【纠错】 [责任编辑: 严曦梦 ]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新华网

热点推荐

扫一扫

扫一扫,分享手机新华网上海频道

Copyright © 200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制作单位:新华网上海频道 版权所有:新华网上海频道

01007012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31032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