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解码魔都|上海:一“网”情深为人民

2021年12月02日 12:56:33 来源: 新华社

  新华社上海12月2日电(记者 姜微 周琳)密如蛛网的地下管线,星罗棋布的城市道路,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的立体交通,数千万计的市民客商……很多人惊叹,超大城市要件如此密集,上海却总能井然有序。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城市运行“一网统管”——上海精心编织看似无形又铺天盖地的“两张网”功不可没。

  历经三年从无到有的建设,汇聚百余个部门数十亿个数据,从城市运行到线上办事,“两张网”正不断为人熟知,并美名远扬,成为这座超大城市既高效运转、又润物无声的“金字招牌”,如同一对巨大的羽翼,将城市和民众呵护其中。

  上海上线国内首个“城市运行数字体征系统”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李强表示,“两张网”建设是提高城市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的“牛鼻子”工作,要围绕目标定位进一步形成上海推进合力,加快软硬件建设,提高“好办”的体验度和“统管”的便利度,做到实战中管用、基层干部爱用、群众感到受用。

  天罗地网,心中有“数”

  迪士尼烟花和抗疫同框,闭环医院响起琴声……走进这座城市,即便日常面对3000万常住人口,200多万家企业,12万公里地下管线,4.75万幢高层建筑,24万台电梯,也能时刻感受暖意、惬意、诗意。

  特大型城市巨系统的复杂性,让上海的管理者很早意识到,只依靠人海战术和传统手段,“看不清楚、管不过来、处理不了”。她需要一个强大的“城市大脑”。

  2018年,中央对上海提出要求:城市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一流城市要有一流治理,要注重在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上下功夫。

  围绕着绣花般的细心、耐心、巧心,上海正在逐渐绣出自己的城市品质品牌:“两张网”成为高效感知、高速响应、高能服务的最强“牵引”。

  市民在使用长三角“一网通办”终端

  三年过去,“一网通办”平台系统已接入公共服务事项3396项,实际办件网办率已达74.2%。通过对27个高频“一件事”进行业务流程革命性再造,推进“一次办”“免证办”,已实现平均减环节69%、减时间54%、减材料75%、减跑动71%,从“能办”走向“好办”。

  “一网统管”迭代升级,基本建成市、区、街镇三级平台和市、区、街镇、网格、社区(楼宇)五级应用架构,接入67个部门的210个系统 、1150个应用。今年还上线了国内首个超大城市运行数字体征系统,初步构建起一套较为完备的指标体系,在抗击疫情、防汛防台、大客流管理等实战中发挥重要作用。

  很多人至今对迪士尼烟花下的“大白”记忆犹新,殊不知夜幕下正是“两张网”一触即发的“闻声而动”:地铁刚被停运,220辆转运游客的大巴已及时到位;500多名医务工作者即刻逆行,公安民警迅速集结……在这个猝不及防的夜晚,医卫、文旅、交通等城市运行“细胞”即刻行动、各司其职。来自五湖四海的市民游客,仿佛是在一个指挥棒之下,即时有序完成所有流程动作。3个小时,3万多名筛查对象全部完成核酸采样。

  

烟花下的核酸检测

  让人们津津乐道的优雅和浪漫并非从天而降。坚守人民城市的情怀、科学治理的理念、数字赋能的手段才是维护和保障城市仪态万方又井然有序的“秘笈”。在上海市城运中心“一网统管”平台大屏上,从“水电气”负荷用量到交通拥堵路段实况,从城市环境实时指数到具体事件的处置流程一览无余。

  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市城运中心主任徐惠丽说,大家看到的是“两张网”牛鼻子,看不到的整头牛是每个岗位每个人协同协力,让上海服务精细高效、运行灵敏从容、做到心中有“数”。

  如今,作为上海率先提出并建设的品牌,“一网通办”“一网统管”均被当作全国典型样本,写入文件,推而广之。

  创新“万变”,为民“不变”

  承担着全国航空客运入境量的1/3、货运入境量的1/2,上海防控责任重大。面对时刻侵扰的输入病例,为国把守大门的上海,迄今没有一例“漏网”内渗;内防疫情反复,上海没有启用过一次全区域层面的核酸检测,坚持不公布病例的具体个人信息却追踪精准,怎么做到?

  “事不过夜”,抢抓第一个24小时黄金时间;“多一个不要,少一个不行”,从社区到车站、岗哨、医院等闭环“接力”;第四届进博会面对50万人次“无感”进场,都是借助“两张网”做支撑,每天甚至高达70多万条相关信息的“算力”。

  有人把上海的城市精细化治理形容为天鹅,水上形态优美从容,水底不停划动的双脚,像各个周密运转的部门,快速而稳健。答案很简单:治理数字化加持“两张网”。

  城市生活有多丰富,城市治理就有多复杂,让3000万在沪人口安全舒心地生产生活,堪称世界级难题。

  “一网通办”让百姓办事像网购一样方便,正在成为现实。小小“随申码”数次升级,就是“以人为本”初心的极致体现:2020年,为方便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迅速开发和部署后,上海率先推出随申码,从小试锋芒到为人熟练使用,已达数十亿次,真正做到“一码在手,出行无忧”;老年人不太会用手机,如何跨越“数字鸿沟”,上海紧接着推出纸质版的离线随申码,并实施半年有效期;纸质版很容易弄皱弄破,基层治理人员又想出塑封或者小卡片的妙招……

  徐汇区康健街道为老人出行提供的“离线码”

  “我们将城市数字化转型列为年度重点调研课题,按照整体性转变、全方位赋能、革命性重塑的要求,坚持边调研、边谋划、边推进。”李强在刚刚召开的上海市委全会上说,上海打造了一批典型应用场景和示范标杆项目,布局了7个数字化转型示范区,成立了上海数据交易所,有利于城市数字化转型的数字生态系统正加快形成。

  在另一应用场景——徐汇区田林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免疫规划门诊,护士只需要点击屏幕,冷柜就会自动化运作,一盒疫苗精准送入传送带,经过滑道掉入护士手边,这是全国首个社区数字化智能免疫规划接种门诊。

  智能疫苗接种室

  在上海市杨浦区控江路街道,数千个车位全部上“云”,解决老旧小区停车难的需求,数字化转型为社区百姓解决了大量“急难愁盼”。像这样的数字生活化体验,根据上海的目标,还将继续建设“一部手机看病”“公交准点率97%”等十余个标杆场景,聚焦的都是“医养教”和“文娱购行”等老百姓最关心的民生领域。

  “把最小的事情做到最好,飞针走线绣民心,是上海未来引领中国城市治理最核心的软实力。”复旦大学数字与移动治理实验室主任郑磊说,根本上是为了人,关键是体验度。

  数字之都,“智”治未来

  陆家嘴街头,一台有着22个摄像头的辅助驾驶车辆很是吸睛。

  这辆“超级城市感知”智能车,可以覆盖城市治理的16大业务领域、50多个场景下的1000多种体征,大到大客流检测,小到2毫米的道路裂缝,都能够准确感知。每行驶一次,相当于给路网做了一次3D体检,并及时反馈到“一网统管”的数据库中。

  感知城市的智能车

  作为土生土长在上海的人工智能企业,依图科技有了这一创新方案,首先想到的就是在本地落地,“还能有比上海更丰富的测试场景吗?”

  一屏观天下、一网管全城、一键能通办,“两张网”不仅是政府内部供给侧改革,更是全社会、各类主体全力参与建设的一个实验大平台。

  如今,城市治理者习惯于问计于“数”。透过“美团城市美好生活数字体征系统”的“小店指数”模块,城市各级管理者可以清晰感知区域的“奶茶指数”“大闸蟹指数”等烟火气指标。

  治理数字化正在和经济数字化密切融合,让城市更聪慧、发展更高质、感受更安全。2021年1至8月,上海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40.4%,前三季度电子商务交易额增长15.2%。研究报告显示,数字经济在上海占主导地位,GDP占比已超过50%。

  一年前,在全球350个城市当中,上海脱颖而出,一举获得“世界智慧城市大奖”,这也是中国城市首次获得该奖项。

  72年前,上海从十里洋场回到人民怀抱,在这个百废待兴的城市,西方舆论一度断言:中国共产党没有执政大城市尤其是执政国际大都市的经验。

  如今,上海城市治理的风采已为世界瞩目,城市韧性在悄无声息中点滴炼成:从一块松动的玻璃幕墙提前被发现,一个智能水表远程守护独居老人的安危,200多万个市场主体云上“办事”……走出一条新路,“人民至上”的初心始终未变。

  李强表示,数字化转型是一项系统性、复杂性、长期性的战略工程,要整合上海资源和力量,举上海之力抓推进抓落实,着力推出一批为民服务的重点应用场景,让群众有更多实实在在的感受度和获得感。

【纠错】 [责任编辑: 沈梅 ]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新华网

热点推荐

扫一扫

扫一扫,分享手机新华网上海频道

Copyright © 200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制作单位:新华网上海频道 版权所有:新华网上海频道

010070120010000000000000011123111310346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