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琼妍:把手机、高脚杯、车钥匙、螺丝钉放在琴弦上
柴琼妍演绎“加料钢琴”。资料图片
“我可以借一下你的手机吗?”昨天下午,在上海商城剧院的舞台上,钢琴家柴琼妍问记者。手机递过去,她顺势放到钢琴琴弦上,一只手调试位置,另一只手在琴键上划过,钢琴发出有些喑哑的音色。随后,她又将车钥匙、高脚杯等不同的物件放到琴弦上的不同位置实验,琴声不断变幻。
“加料钢琴”概念最早由美国先锋派作曲家约翰·凯奇提出,通过“加料”改变琴弦的振动,从而达到改变音色的目的。早在2006年,柴琼妍就曾和波兰钢琴家彼得·哲帕尼克一起把“加料钢琴”带到中国。柴琼妍说:“我在琴弦上放过螺丝钉、烛台、硬币、海绵、iPhone充电器、玉璧……‘加料钢琴’有无限可能,你可以根据自己的品位和想象力把钢琴变成一个新的乐器。”
今年12月25日和明年1月1日,柴琼妍将在商城剧院先后举办《人之初》和《联觉游乐场》两场音乐会,音乐会上不仅会使用“加料钢琴”演绎现代派作品,还将融入人工智能,让影像与琴音互动,给观众带来一场充满想象力的视听实验。
上世纪90年代,柴琼妍和郎朗一同考入被誉为“神童摇篮”的柯蒂斯音乐学院,成长为现代派钢琴家。这次音乐会上的大部分曲目,都是她合作过的当代作曲家的作品。斯坦福大学音乐学院院长雅罗斯瓦夫·卡普辛斯基的《知音》,她曾在“上海之春”演过;《乒乓协奏曲》作者安迪·秋保则是她在曼哈顿音乐学院的同学,今年刚刚提名了格莱美奖;还有作曲家谭盾致敬老师约翰·凯奇的作品《C-A-G-E》等。
音乐会上,柴琼妍还将在屏幕上化身“美人鱼”演奏钢琴:“希望呼吁观众珍惜水资源,热爱大自然,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
提起当代音乐,常有“难听”“晦涩”的刻板印象。在柯蒂斯音乐学院的时候,很多学钢琴的同学都不愿触碰,但柴琼妍一点点把许多高难度当代作品“啃”了下来。
此次呈现的几位当代作曲家,在柴琼妍看来是“不同类型的天才”。她说谭盾像毕加索,“拥有丰富的创造力、无边界的想象力”,而安迪·秋保像贝多芬,“有点双重特质,情感情绪起伏大”,雅罗斯瓦夫则像莫扎特,“灵动、优雅”。
柴琼妍还记得2006年第一次在上海演“加料钢琴”的时候,一票难求,现场还有加座,这让她看到了上海观众的好奇心和开放视野。“其实,很多当代作品好听又好玩,在纽约,来听我演出的很多都是年轻人。上海是我的家乡,又是一个海纳百川的大都市,在这里演现代派作品,我有底气,也有信心遇到知音。”(记者 吴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