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上海的“表情”:这座城市,何以让人处处有惊喜?

2021年12月25日 10:05:12 来源: 上观新闻

    “处处遇见惊喜、人人感到愉悦。”昨天召开的城市管理精细化工作现场推进会上,这句话作为压轴,道出精细化管理的目标和真谛。

    上海是一座“人民城市”,是一座“超大城市”,也志在成为一座“卓越城市”。诸多定语,让城市承载非同一般的使命和期待。这里应该有特别的品质,有极高的治理效能,应该富于温度和魅力,进而拥有动人的表情——会上突出强调的“城市表情”一词,正是城市品质的凝练与象征。

    城市是生命体,自然有其表情。这种表情,很大程度上体现于城市中最重要的主体——人的表情。生活、工作于城市中的人,是不是惬意、安心、舒心,是不是拥有创造的活力、创新的动力,是不是有深层次的归属感、认同感,这些都会显露于人的日常表情,进而折射城市品质高下。

    而人的表情,又取决于城市的空间,取决于构成城市空间的种种物件,取决于支撑城市空间运转的体系及其效能。这些都是城市管理水平的关键承载。

    城市管理要“像绣花一样精细”,也应当有系统、前沿、科学、智能的手法。它们的意义,都不只是技术性地解决一个个问题,而是在城市的一项项规划的提升、一处处细节的优化、一个个问题的解决中,贯穿对历史文脉的呵护、对未来潮流的展望,以及尤其重要的,对“人”的深层关怀。

    昨天的现场会提出,上海要谋划推进“道路+”“公园+”“生活圈+”工程。这个“+”号里,藏着理解城市空间的一个关键维度——不仅仅停留于物的空间、形象的空间、视觉的空间,更要谋划思考人的空间、交往的空间、体验的空间、文化的空间。

    比方说,看一条道路好不好,不光看它能否提供顺畅的通行,还要看其是否有很强的可达性,是否对行人友好,是否在细节设计上富于人情味,是否展现独特的文化特质,甚至承载特殊的历史记忆。人们对一条“好马路”,不仅有实用意义上的需求,也常有精神意义上的向往,乃至文化意义上的认同。能到这个程度,一条路就不只是普通的马路,而成为一个“卓越空间”,乃至“精神地标”。

    其他种种空间亦是如此。透过此前贯通的“一江一河”两岸公共空间,以及许多近来为人熟知、吸引人去“打卡”的公共空间、休闲空间、文化空间、商业空间,人们可以很充分地读懂,空间不只是物理上的容器,一砖一瓦、一草一木、一桌一椅也不是冰冷的物件。城市空间里承载着人对城市生活的体验、记忆与想象,映射着人的生活,也塑造着人的生活。也正是在这种承载、映射、塑造之中,城市源源不断地进行“空间生产”,并由此彰显品质、展现气度、呈现出特别的“表情”。

    十一年前,上海提出“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一年多前,上海提出要让人人都有人生出彩机会、人人都能有序参与治理、人人都能享有品质生活、人人都能切实感受温度、人人都能拥有归属认同;一个多月前,上海提出要打造“人民城市的上海样本”。种种愿景,都要落脚于人在城市空间中的栖居,并呈现于城市与人的表情。

    理想中的城市,是能让人“诗意栖居”的城市。这种诗意,来自空间布局持续优化带来的惬意,也来自种种细节中传递的暖意。“一座令人向往的城市、让人流连忘返的城市,一定是细微处特别见精神、特别有味道的城市。”也可以说,这就是一座表情动人的城市,所应有的样子。

【纠错】 [责任编辑: 许超 ]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新华网

热点推荐

扫一扫

扫一扫,分享手机新华网上海频道

Copyright © 200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制作单位:新华网上海频道 版权所有:新华网上海频道

01007012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310392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