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建筑化身敦煌洞窟
“敦煌奇境”展览中,迷你窟的模型细节。 资料图片
伴随着现场弹奏的琵琶古乐声,《敦煌奇境——传奇洞窟220窟之谜》多媒体展全国首展,新年首日在上海城市更新地标上生·新所开幕。这是国内首个敦煌壁画乐舞专题的多媒体展览,也是敦煌研究院首个官方授权指导的线下多媒体特窟特展。展览由敦煌研究院与上海零卡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共同出品、上生·新所联合主办,将展至3月22日。
“数字敦煌”的创造性转化
“数字敦煌”的构想,是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敦煌女儿”樊锦诗提出的。历时多年,现已实现200多个洞窟的数字化,实现了敦煌石窟文物的永久保存、永续利用。“数字化”将敦煌的美展现给了全世界,也让世界走近敦煌。
敦煌莫高窟保存下来公元4世纪—14世纪的洞窟735个,其中有壁画和彩塑的洞窟492个,壁画面积合计4.5万平方米,内容涉及古代的宗教、文化、艺术、政治、经济、军事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何在庞大的信息量中做好取舍,带展览观众了解敦煌文化,是策展团队遇到的一大难题。
在敦煌研究院专家团队的指导下,零卡策展团队选择了最贴近生活的音乐舞蹈作为切入点,聚焦乐舞图像的代表——莫高窟第220窟,通过壁画揭开初唐生活画卷的一角。从单个特窟入手,也是本次展览在敦煌题材上的一次创新。
敦煌研究院保护研究部副部长、文物数字化研究所所长俞天秀表示,敦煌研究院多年致力“数字敦煌”的探索实践,利用数字技术完整保存敦煌石窟的艺术信息,再现敦煌艺术的神韵,让古老的敦煌艺术凭借科技力量走出石窟、走出敦煌,来到大众的身边。“本次与零卡文化共同出品的《敦煌奇境——传奇洞窟220窟之谜》是敦煌研究院石窟数字化成果创造性转化的又一探索。”
打开了解初唐长安的一扇窗
展览以探秘传奇洞窟——莫高窟初唐第220窟为指引,带领观众从壁画中的乐舞走入生活中的乐舞。莫高窟第220窟创建于初唐,存有贞观十六年(公元642年)题记。窟内主室北壁药师经变的乐舞场景占据整幅画面的三分之一,场面宏大。同时这也是最早真正意义上的经变乐舞图,其题材、布局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敦煌奇境——传奇洞窟220窟之谜》选择聚焦莫高窟第220窟,不仅是因为它的传奇性和艺术造诣,更是因为它为观众打开了了解初唐长安生活的一扇窗。壁画中大规模乐队配置、大型灯轮灯树,被大部分学者认为是胡旋舞的乐舞场景,种种线索将壁画来源指向长安城上元夜大型灯会。
通过多媒体剧场、壁画乐器实物复原等丰富的展陈方式,配合原创音乐、展厅定制气味等,观众将有机会从如今的洞窟和壁画走进历史,身临其境感受初唐时期的景观,目睹壁画在一千年前的鲜亮风采。
零卡策展团队与敦煌研究院专家紧密合作,力求在展览中展现敦煌壁画乐舞研究的最新成果。同时,策展团队广邀文史专家、音乐人、多媒体设计团队共同开发制作,精心钻研初唐社会图景的合理还原、壁画色彩的新演绎、大唐音乐的当代诠释等策展难点,将有着千年历史的敦煌壁画,通过现代的方式复原、重构、重新演绎。
零卡文化CEO于晓芹讲述展览初衷,“《敦煌奇境》从单个特窟入手,以敦煌文化中最贴近生活的音乐舞蹈作为切入点,试图以一次微视角而强深度的诠释,让博大浩瀚的敦煌文化更具亲和力、体验感和人情味,带大众走进壁画中的世界,感知到属于每一个人的敦煌。”
将传统文化带入城市生活
《敦煌奇境——传奇洞窟220窟之谜》开创性地打造了一个复合型空间,在展览空间内引入酒肆、舞剧等新业态,打破展览空间限制。每晚展厅将化身沙漠主题的“月升酒肆”,将敦煌壁画中世俗宴饮的场景融入现代人的夜生活之中。
每周五、六晚,国内首部音画交互歌舞剧《彼岸花》将在此上演。舞剧取材自敦煌壁画,讲述了一场奇幻的爱恋故事。《彼岸花》特邀知名编舞携新锐舞者,通过使用新媒介、新场地模式,充分开发肢体动作与其他介质融合的更多可能性。
展览首站选在上生·新所。作为上海的“城市更新”样本,园区致力打造国际文化艺术街区,艺术氛围浓厚。园区内的海军俱乐部有着百年历史,在这里举办《敦煌奇境——传奇洞窟220窟之谜》展览是多个层面的“古今对话”——来自敦煌壁画的唐代艺术与现代艺术融合,多媒体展览也为园区内的历史建筑带来了新的业态。
上生·新所项目总经理陈丽琳表示:“上生·新所作为城市更新案例范本之一,一直在进行空间场景的文化实践。此次展览作为上生·新所的开年‘首秀’,将海军俱乐部这幢近百年的老建筑化身洞窟,以扎实的学术背景、华丽的光影艺术,让大家深度感受敦煌文化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