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上海人大履职:打造全过程人民民主最佳实践地

2022年01月18日 08:22:34 来源: 解放日报

    回眸过去一年的上海人大履职,可圈可点处很多,有几个意象尤其有代表性。

    一个新名词“浦东新区法规”的诞生,为支持浦东引领区建设提供了法治保障;

    一块“上海人大全过程人民民主研习实践基地”的揭牌,给虹桥街道基层立法联系点再添使命,也推动着全市25家联系点不断提质增效;

    一部“人行天桥”的加梯,有力回应了“代表之问”,开启了全市天桥整建制提速加梯的进程,让老弱病残人士过街不再难。

    “我们要把全过程人民民主重大理念具体落实到人大履职的各方面全过程。”市人大常委会主任蒋卓庆说,要强化责任意识和使命担当,积极开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实践探索,进一步丰富拓展民主参与的形式和渠道,深化基层立法联系点建设,努力打造全过程人民民主最佳实践地。

    一个新名词 发挥立法对改革的支撑保障作用

    去年6月,上海市人大获得一项特殊的“授权”。全国人大常委会作出授权上海市人大制定浦东新区法规的决定。自此,一个新名词“浦东新区法规”正式迈入实践阶段。

    奋进新时代,勇担新使命。3个月后,首批两部浦东新区法规正式出炉,一部关乎企业的“进”,一部关乎企业的“出”,均旨在为市场主体松绑。短短半年内,围绕引领区建设,涉及深化“一业一证”改革、知识产权保护、生物医药产业等6部浦东新区法规接续出台。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主任阎锐说,确保重大改革于法有据,发挥立法对改革的支撑保障作用,一直是上海地方立法的特色。这些法规为支持浦东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提供了有力的法治保障。

    去年7月1日,历经数月打磨的《上海市红色资源传承弘扬和保护利用条例》正式施行。有评价称,在建党百年这样一个历史时刻,上海制定和出台一部传承弘扬和保护利用红色资源的地方性法规,正当其时。

    随着黄浦江、苏州河岸线陆续贯通,“一江一河”成了人民城市的新地标,市人大也加快了“一江一河”立法的脚步。在前期法规草案征询意见中,曾引发这样一个讨论话题,诸如遛狗、放风筝、垂钓、烧烤等行为,立法是该禁止还是允许?在征询过程中,立法者尽最大可能听取各方意见。最终出炉的法规充分尊重民意,实施分类监管。

    “上海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了人民,在立法过程中我们要坚持全过程人民民主。”市人大法制委主任委员陆晓栋说,去年几部立法均与城市发展息息相关,涉及主体多元,如何在这些意见中求取“最大公约数”,很考验立法者的智慧。为此,市人大开门立法,将全过程人民民主融入立法的每一环节,最大限度听取民意、汲取民智。

    《上海市城市更新条例》是开门立法的另一个样本。对这座超大城市来说,城市建设已进入新阶段,即从外延扩张转向内涵提升,从大规模增量建设转向存量更新为主。去年8月25日,《上海市城市更新条例》破茧成蝶。为最大程度体现人民群众意愿、最大限度激发市场活力,这部条例明确:“建立健全城市更新公众参与机制,依法保障公众在城市更新活动中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

    《上海市数据条例》同样是一部考验立法者智慧与尺度的前瞻性立法。如何在满足安全要求的前提下,最大限度激发数据潜能,释放数据红利,赋能数字经济和社会发展?几经权衡,多方听取各方意见后,立法者坚守数据安全和权益保护底线,就上海数据要素市场建设、公共数据开放共享作出创制性规范,为全国提供了城市数字化转型的制度范例。

    一块新牌子 为基层立法联系点赋能增效

    去年6月17日,40多个国家的驻华使节参访虹桥街道古北市民中心。智利驻华大使施密特感慨,此前从来没有在其他国家看到这样一个社区,所有人都可以进来发表他们的意见,并以这种方式参与立法过程,“这是中国的一个特色”。去年9月23日,虹桥街道古北市民中心又多了一块金光闪闪的牌子——“上海人大全过程人民民主研习实践基地”。

    虹桥街道基层立法联系点,是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在上海设立的首个基层立法联系点,也是“全过程人民民主”重要理念的“首次提出地”。从“首提地”发轫,上海目前已形成覆盖全市16个区的25家基层立法联系点网络。

    在全过程参与立法上,各大联系点都有不少新探索。嘉定工业区管委会基层立法联系点未雨绸缪,聚焦辖区社会治理、民生关切,跨前一步开展安全生产立法调研,为《上海市安全生产条例》的修改做足了准备。征求浦东新区法规立法项目中,浦东新区工商联联系点召开研讨会,听取民营企业意见。有民营科技公司负责人提出有关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立法需求,当年就转化为《上海市浦东新区建立高水平知识产权保护制度若干规定》。

    为进一步赋能增效,市人大推动联系点在参与立法、监督执法、促进守法和宣传普法等四个领域拓展,成为人民群众全过程参与立法工作、向社会全方位展现人民民主的重要阵地。据统计,2021年,25家基层立法联系点共开展各类活动2200余场,对本市法规提出建议3103条,其中354条被采纳。

    一部天桥加梯 彰显“人民至上”理念

    去年7月的一天,72岁的宋老伯欣喜地发现,吴淞路海宁路路口的天桥新装了一部无障碍垂直电梯。“以前一上一下要爬近一百个台阶,现在坐电梯就能上下!”去年10月,市人大代表林荫茂兴奋地发现,她之前一直追踪的肇嘉浜路人行天桥改造工程动工了。今年1月,东方路栖霞路路口人行天桥的电梯正式启用。

    市民身边这些人行天桥的变化,与人大代表的呼吁大有关系。数据显示,本市既有道路人行天桥264座,已设垂直电梯或自动扶梯133座,一些未设电梯的天桥成了城市交通“十字绣”上的“漏针”。

    为回应代表建议,全市合力推动人行天桥无障碍化建设。上海人大是其中的力推者,将这项工作列入了党史学习教育“我为群众办实事”项目清单。市人大城建环保委主任委员崔明华说,天桥加梯从“代表之问”正向全市整建制提速迈进。按照计划,38座人行天桥预计将在今年12月3日国际助残日前完成加梯。

    不仅仅是人行天桥“加梯”,回首这一年,市人大诸多监督事项都回应了“代表之问”,坚持“人民至上”。在《上海市养老服务条例》执法检查中,市和16个区人大、2100多人次人大代表深入基层、深入一线、走近老人,推动解决养老服务中的“急难愁盼”;围绕疫情防控,开展《公共卫生应急管理条例》执法检查,800多名市人大代表带着调查问卷集中联系社区,听取市民意见建议;在开展《固体废弃物污染环境防治法》执法检查中,人大对16个区组织全覆盖暗访抽查,打响了一场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

    为了让人民群众随时找得到人、说得上话、办得了事,上海建成5600多个代表之家、代表联络站、代表联系点,有效推动解决市民群众的急愁难盼,打通了代表联系群众的“最后一公里”。(记者 王海燕)

【纠错】 [责任编辑: 许超 ]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新华网

热点推荐

扫一扫

扫一扫,分享手机新华网上海频道

Copyright © 200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制作单位:新华网上海频道 版权所有:新华网上海频道

01007012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3104287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