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顶流”城市拥有更多“顶流”企业
2174户,上海去年平均每天诞生企业数量创下历史新高。这座城市现有企业达到260余万户,每千人拥有企业数量居全国第一。
企业是经济发展的基本细胞,是高质量发展的微观基础。市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刚刚开幕,大会提案组已收到数百件提案,其中聚焦经济的占比最高,接近40%。今年外部形势复杂严峻,“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离不开各类企业的强大支撑,“招商引资”的关注热度陡然上升。
一座“顶流”城市如何拥有更多“顶流”企业?在昨天的会议现场,有政协委员提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招商引资”思路。
第一种思路,政府部门看重企业的税收贡献,有时候也戏称为“招商引税”——税收留在我这里,我就应该为你做好服务;另一种思路,好的企业应该落在上海,因为这里人才集聚,营商环境好,生活品质高,好企业的员工收入高,对品质生活要求也高,所以,上海更适合他们发展。
不难发现,前一思路的“主角”是政府,以政府的角度来判断企业要不要留下,而后者“主角”就换成了企业,企业自身适合不适合才是最重要的。
再进一步分析,我们就会发现一条“双向奔赴”的逻辑链:如果一个地方适合企业发展,就会充分释放企业的潜能,而企业发展好了,则意味着税收有了,就业有了,消费也有了,一切都进入良性循环。
事实上,学会从企业视角观察思考,政府的服务才能紧贴需求、精准施策。“稳字当头”意味着千方百计帮助企业稳预期、提信心,最大程度释放企业活力。对于不同类型企业遇到的具体问题、实际困难,分门别类把解决的办法、支持的措施一一落到实处至关重要,也是在“打地基”。
不止于此,为企业提供服务还要应时顺势。“招商引税”往往容易陷入固化思维的泥潭,而“稳中求进”必须破除思维定势,既要充分关注“顶流”企业,也不能忽视具备潜力的“新势力”“好苗子”。
对于当前的上海来说,特别要大力培育具有行业引领力的头部企业、具有潜在颠覆力的颈部企业、具有很强爆发力的腰部企业,大力集聚跨国公司和民企总部,大力发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既有国际国内头部企业,也有大量中小企业、初创团队,才能构成“热带雨林式”创新生态,相互作用、共生共存,从而催生出一个强有力的“引力场”。
企业好,经济才会好,社会才会好。让“顶流”城市与“顶流”企业“双向奔赴”、互相成就,为高质量发展激发出持续更迭升级的新生动力,“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就有了更充分的底气和可能。(唐玮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