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砥砺奋进新征程,上海明确这些任务

2022年06月26日 08:51:45 来源: 新华网

  新华社上海6月25日电(记者吴振东、郭敬丹、杨有宗)6月25日,中国共产党上海市第十二次代表大会开幕,李强同志代表十一届上海市委作报告。过去五年极不平凡,未来五年如何砥砺奋进?党代会报告给出明确“任务书”“路线图”。

  2022年6月1日,上海外滩。新华社记者 金立旺 摄

  【“晴雨表”“参照系”“金名片”】

  过去五年,上海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全市生产总值连续跨过3万亿元、4万亿元两个大台阶,2021年人均GDP达到17.36万元,相当于2.69万美元。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基本建成,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形成基本框架。

  今后五年,上海将推进“世界影响力”能级显著提升。经济总量在全球城市中持续进位,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取得重大突破,城市核心竞争力全面增强。经过五年的努力,上海要更深地融入全球经济体系、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使更多的“上海指数”“上海价格”成为世界市场的晴雨表、更多的“上海标准”“上海方案”成为国际规则制定的参照系、更多的“上海创新”“上海品牌”成为享誉全球的金名片。

  【城市繁华与农村繁荣交相辉映】

  2021年12月20日,俯瞰上海世博文化公园。新华社记者 方喆 摄

  上海提出,今后五年,“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特征充分彰显,党的全面领导持续加强,各方面制度和体制机制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人民城市理念深入践行,现代化经济体系基本形成,全过程人民民主持续深化,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显著提高,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五个人人”充分彰显,“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谱写新篇。

  经过五年的努力,上海要实现经济发展质的稳步提升与量的合理增长互动并进,城市的繁华与农村的繁荣交相辉映,物质富裕与精神富足共同进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努力成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排头兵。

  【国际风范与东方神韵相得益彰】

  展望今后五年,上海“国际大都市”的风范更具魅力。城市形象进一步提升,全球高层次人才近悦远来,开放优势进一步彰显,各类市场主体充满活力。城市精神品格浸润人心,高品质公共服务供给更加多元多样,国际风范与东方神韵相得益彰。来自五湖四海的人们在这里创新创业、追逐梦想,人的个性得到尊重、才华得到展示、价值得以实现,创意灵感在这里迸发,时尚潮流在这里定义,美好生活处处可见,真正使在这儿的人引以为豪、来过的人为之倾心、没来过的人充满向往。

  【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

   2021年11月5日,第四届进博会。新华社记者 李响 摄

  国家战略牵引是上海改革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今后五年,上海要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推进深层次结构性改革,突出改革系统集成。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疏通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产业化双向链接快车道。顺应制度型开放趋势,探索构建与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相衔接的制度体系。充分发挥“一带一路”桥头堡作用,增强对国际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核心环节的吸附力,完善与更高水平开放相适应的经济安全保障体系。打造世界级战略性平台,增强运作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能力。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取得更大成果。持续办好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放大溢出带动效应。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是适应当前经济发展阶段、要素组合方式、资源约束条件的系统性变革。今后五年,上海强化“四个论英雄”发展导向,全面提升经济的竞争力、创新力和抗风险能力。

  推动城市核心功能在量的积累中实现质的飞跃。强化全球资源配置功能,打造连接全球、买卖全球、服务全球的资源配置中心。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壮大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加强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推动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

  持续优化城市的产业结构、业态结构、动力结构。推动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产业数字化与数字产业化协同发展、工业互联网与消费互联网贯通发展。

  加快形成“中心辐射、两翼齐飞、新城发力、南北转型”的空间新格局。发挥交通基础设施支撑作用。推动中心城区提高经济密度和产业附加值水平,加快老旧小区、城中村改造。

  立足超大城市特点,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彰显乡村经济价值、生态价值、美学价值。严守耕地红线,建设高标准农田,大力推动都市现代农业发展。

  打造国内大循环的中心节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更好服务全国统一大市场。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深入推进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畅通经济循环,完善现代流通体系。

  【打造全过程人民民主最佳实践地】

  上海作为全过程人民民主重大理念的首次提出地,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社会主义民主。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实现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制度载体。支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行使立法权、监督权、决定权、任免权,提高人大主导的地方立法工作效能,密切人大代表与人民群众的联系。人民政协是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制度安排。支持政协聚焦服务大局,提升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水平,坚持协商于民、协商为民,实现政协协商与基层协商有效衔接。大团结大联合是统一战线的本质要求。坚持和完善大统战工作格局,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加强党外知识分子和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统战工作,做好对台、港澳、海外统战和侨务等工作。

  【彰显“上海文化”品牌标识度】

  2021年6月10日,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演出现场。新华社记者 任珑 摄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是城市发展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今后五年,上海将坚定文化自信,做好信仰信念坚如磐石、舆论引导话语响亮、文化发展生机勃勃。

  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深入实施党的诞生地红色文化传承弘扬工程,让红色血脉代代相传。

  要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弘扬城市精神和城市品格。推进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深化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推出更多“上海原创”精品,打造家门口的演艺新空间、人文新景观、休闲好去处,以敬畏之心保护传承“最上海”的城市历史文脉、“最江南”的乡村文化肌理。坚持做强“码头”、激活“源头”、勇立“潮头”,打造独具魅力的人文之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创产业繁荣发展。

  【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

  2021年5月15日,人民城市建设规划展示馆。新华社记者 刘颖 摄

  上海提出,深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力创造高品质生活,更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用优质的供给服务人民。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促进基础教育优质均衡,推进“双一流”和地方高水平大学建设,推动职业教育类型化发展,规范民办教育发展,全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

  打造年轻人的希望之城,深化就业创业服务,拓展职业发展通道,为追梦圆梦提供机遇和舞台。聚焦宜居安居需求,让年轻人住有所居、扎根上海。

  创新养老服务供给,打造充满活力的银发经济。建设老年友好型社会,鼓励支持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让更多老年朋友拥有“踏遍青山人未老”“如今归来仍少年”的多彩生活。

  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提升应急医疗救治能力,深化医保、医疗、医药联动改革。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深入开展全民健身行动和爱国卫生运动。

  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加大生活困难群体保障力度,推进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体系建设,积极发展慈善等社会公益事业。

  【绘好超大城市治理“工笔画”】

  上海提出,把握超大城市特点和规律,全面提升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以治理数字化牵引治理现代化,探索超大城市治理新路。

  以城市运行“一网统管”牵引提升城市智能化水平、实现城市全周期管理,构建更加完善的城市运行数字体征体系。绘好超大城市治理“工笔画”,更加注重在细微处下功夫、见成效,推动更多城市公共空间开发开放。坚持问计于民,汲取群众智慧,强化基层社区建设,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完善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共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坚持“动态清零”总方针不动摇,毫不放松抓好疫情防控,强化极端情况下城市基本运行保障体系。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家园】

  今后五年,上海将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快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家园。上海将大力发展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源、海洋能等非化石能源,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加强氢能、碳捕集、减污降碳、高效安全储能等绿色低碳技术的攻关和应用,培育经济发展新增长点。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基本的公共产品和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上海将优化“一江一河一带”生态空间布局,实施“千座公园”计划,打造更多慢行游憩空间。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筑牢城市生态屏障。

  【努力创造无愧于党的诞生地的党建成果】

  2021年6月1日拍摄的中共一大会址。新华社记者 刘颖 摄

  上海将坚持不懈锻造干部队伍。坚持党管干部原则、新时代好干部标准,树立鲜明的选人用人导向,彰显充满激情、富于创造、勇于担当的干部特质。

  严密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组织体系,上海将深化对各领域党建的分类指导,创新党的基层组织设置形式和活动方式,更好实现组织和工作的全覆盖、宗旨和作用的全覆盖,推动构建各领域基层党建互联互补互动的党建新格局。

  奋发有为踏上新的征程。上海全市党员、干部要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坚定理想信念,厚植人民情怀,锤炼责任担当,激发奋斗热情,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与人民群众风雨同舟、同甘共苦,干字当头、迎难而上、比学赶超,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

  李强说,上海是一座光荣的城市。抚今追昔,这里诞生了中国共产党,孕育了伟大建党精神,演绎了波澜壮阔的革命、建设、改革实践。放眼世界,当代中国正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现代化,上海肩负着当好排头兵和先行者的光荣使命。这是一场新的跨越,更是一次新的出征。我们要责无旁贷地肩负起时代使命,做出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新业绩,努力为这座光荣的城市增添新的荣光。

【纠错】 [责任编辑: 沈梅 ]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新华网

热点推荐

扫一扫

扫一扫,分享手机新华网上海频道

Copyright © 200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制作单位:新华网上海频道 版权所有:新华网上海频道

01007012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310632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