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不断提升能级

2022年08月29日 08:40:25 来源: 解放日报

  上海临港,中银金融中心正在加紧建设中。这座200米高的双子塔,未来将吸引众多顶尖金融机构汇聚于此。

  规模的扩大,当然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立足世界的基础。但更大的金融动能,并不藏在这些看得见的高楼之中,而是建在无形的突破创新之上。正如临港推进的国际金融资产交易平台建设,即将打开未来上海乃至中国金融的想象空间。

  伴随着这些有形无形的发展,十年来,上海金融市场交易总额已从528万亿元增长到2511万亿元,数字提升了近4倍。2021年金融业增加值达到7973亿元,占当年全市GDP比重18.5%,这一占比已接近纽约。今年上半年,金融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1%,全年有望再创新高。

  一笔笔真金白银的交易,一组组快速变化的数字,正是上海金融业不断升级的最佳注脚。

  改革开放持之以恒

  很快,第十四届陆家嘴论坛即将在沪开幕。纵观论坛十年来的主题,“改革”二字出现频率最高。

  这一高频词汇同样融入了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之中。持之以恒的金融改革开放创新,为金融中心建设创造了外部制度环境和内生发展动力。

  这里有资本市场的“试验田”。不久前,科创板迎来开市三周年。截至2022年8月26日,已有457家企业在科创板上市,IPO募集了超过6000亿元的资金,总市值接近6万亿元,已成为我国“硬科技”企业上市的首选地。更重要的是,这一板块探索形成了符合我国国情的注册制框架,推进交易、退市等关键制度创新,为市场改革提供了有益借鉴,深化资本市场制度改革的示范性和引领性日益显现。

  这里有金融开放的“前哨站”。上海自贸区及临港新片区金融开放创新先行先试作用显著,创设自由贸易账户体系,在跨境融资宏观审慎管理、自贸区银行业务创新监管互动机制、航运保险产品注册制等方面推出了一系列创新举措。银行间债券、外汇、货币等金融市场双向开放步伐加快,“沪港通”“债券通”“沪伦通”等金融市场互联互通平稳运行。“熊猫债”发行规模进一步扩大,“玉兰债”也吸引了大批国际投资者关注与积极认购。

  这里有营商环境的“新样本”。上海在国内率先设立了金融法院,建立金融侦查、检察、审判专业化机制,此外还成立了金融仲裁院、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局、金融纠纷调解中心,并集聚了众多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评级机构等专业服务机构。上海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资本市场金融科技创新试点也相继启动,激发更大金融科技创新潜能。显然,这里已成为国内金融发展环境最佳地区之一。

  核心功能不断增强

  在最新一期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数报告中,来自上海的受访者对其所在金融中心竞争力的信心是最足的。这一信心,当然源自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稳健表现。即使受到疫情影响,这里的金融系统依然运转不停。

  伴随着金融改革的持之以恒,十年来,上海金融市场核心功能更加健全。这里集聚了全国性股票、债券、外汇、黄金、期货、保险等金融市场交易平台,以及金融产品登记、托管、清算等金融基础设施,为人民币金融资产发行、交易、定价和风险管理等提供了坚实保障。

  上海证券交易所股票市场规模达到49万亿元,十年来增长近2倍,从全球第七位跃居第三,筹资额、交易量位居全球前列。上市公司突破2000家,一大批国民经济支柱企业和战略性新兴企业通过上市做大做强。债券市场托管量15.7万亿元,累计融资33.6万亿元,成为全球最大的交易所债券市场。2014年推出的沪港通业务,开启了资本市场互联互通新局面,沪港通累计成交额超过52万亿人民币,沪股通累计净流入近9000亿元。此后,“沪伦通”、中日ETF互通、沪港ETF互通纷纷落地。

  更多“上海价格”正在成为世界市场的晴雨表。上海黄金交易所场内现货黄金交易量、上海期货交易所多个品种交易量都位居全球第一位。上海聚集了境内近四分之一的期货公司,并且产生了三分之一左右的期货交易量。“上海金”“上海油”“上海铜”等价格国际影响力日益扩大。原油期货有效反映了中国及亚太供需,已成为在中国及周边地区的原油生产经营企业对冲价格风险的有效工具。国际铜、低硫燃料油、20号胶期货已经逐渐成为行业巨头之间跨境贸易定价的基准。

  新兴的全国碳市场配额累计成交量已经接近2亿吨,成交额超过85亿元,已是全球规模最大的碳市场。围绕在这一市场周围,无数的金融创新开始形成。绿色债券、绿色信贷资产、碳价格指数、节能减排项目应收账款证券化、气候投融资……相关产品正接踵而至。伴随着《上海市浦东新区绿色金融发展若干规定》的施行,一个国际绿色金融枢纽,正在上海逐步构建。

  集聚效应持续扩大

  近期,贝莱德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申请参与上海合格境内有限合伙人(QDLP)试点获批,这是首家参与QDLP试点的外商独资公募基金。

  十年前,QDLP于上海开始先试先行,一大批国际资管巨头借此试水中国金融市场。2016年后,在中国备案成为外资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人(WFOE PFM)的外资机构,大多是从上海QDLP试点起步,这其中就有贝莱德的身影。

  试水,了解,信任,外资金融机构就这样在上海加快集聚。目前,全球资管规模排名前十的资管机构均已在沪开展业务,全国33家WFOE PFM中有29家落户上海。

  过去几年,上海更拿下多个全国第一:首家外商独资公募基金公司——贝莱德;首批新设外资控股券商——野村东方国际、摩根大通证券;首家外资控股合资理财公司——汇华理财……

  十年间,上海持牌金融机构总数从2012年末的1227家增加到2021年末的1707家,其中外资金融机构占比30%左右。外资法人银行、保险机构、基金管理公司均占内地总数的一半左右。上海已经成为境内外资机构最集中的城市,目标也已剑指全球资产管理中心。

  伴随着国际金融机构的用脚投票,如今,上海已基本建成与我国经济实力以及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相比十年前,现在的上海金融市场规模、功能和影响力均不可同日而语。但潜力发掘不停,建设从未止步,不断提升能级的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正向着“具有全球重要影响力”这一目标加速迈进。(记者 张杨)

【纠错】 [责任编辑: 许超 ]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新华网

热点推荐

扫一扫

扫一扫,分享手机新华网上海频道

Copyright © 200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制作单位:新华网上海频道 版权所有:新华网上海频道

01007012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3106568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