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博与我》:一部回忆录勾勒中国“人与城”的变迁轨迹
新华网上海11月5日电(记者吴宇)今年12月3日,是中国申办上海世博会成功20周年纪念日;2010年上海世博会闭幕至今已有12年。近日,由80多位上海世博会亲历者从个人视角撰写的回忆录《世博与我――亲历者谈那些日子那些事》由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勾勒出中国“人与城”的变迁轨迹。
张骋昊是申博海报《期盼》中的小男孩,当年中国申博成功时,他只有5岁。后来他问妈妈怎么想到带他去拍海报,妈妈说,那时大家都不知道什么是世博会,只是想留个纪念。当时,摄影师要求张骋昊摆出张开双臂的姿势,而且要求幅度特别大。
“现在想来,摄影师似乎是希望我去迎接和承托从远方而来的东西。那时的我还没有意识到,自己何其幸运,能参与到这样一场盛会中。”如今已在海外留学工作的张骋昊在回忆中感慨。
如果评选上海世博会标志性建筑,中国馆(如今名称是“中华艺术宫”)无疑是首选。作为当年中国馆项目部经理的姚建平一直深以为豪。他将中国馆设计与建设历程中最具挑战性的“中国红”“大台阶”“叠篆字形装饰”等项工作娓娓道来,虽已过去多年,仍让人感受到正是无数人浓浓的家国情怀以及众多能工巧匠的匠心匠技,才一点点让上海世博会“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变为现实。
朱航曾任上海世博会事务协调局主题演绎部助理部长,如今是上海世博会有限公司总经理。从筹博、办博到世博园区后续利用的十余年间,她一直守望着这片5.28平方千米的土地。她一一列举自己心中与世博园区有关的“最伤心”“最值得骄傲”“最欣慰”“最遗憾”“最心疼”“最期待”的事情,称自己的情感就如同“20世纪80年代的纺织女工,不舍得离开行业更替的工厂”,唯一不变的是“为人民服务的心”。
全国政协常委、民建中央副主席、上海市政协副主席、曾任上海世博会执委会副主任的周汉民担任《世博与我――亲历者谈那些日子那些事》一书的主编。在他看来,如何提升城市治理效能,共同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上海世博会给了世界参考和借鉴。
他建议,将上海世博园区的组成部分――世博文化公园打造成永久性的“城市最佳实践区”展示中心,借鉴当年上海世博会经验,每五年选择一批“是现实存在的、而不是虚拟的,是有创新价值的、而不是抽象的,是可以复制推广的、而不是孤芳自赏”的全球城市最佳实践案例云集上海,由参观者评选优胜。
“这样的集中展览,既丰富了城市魅力,更提供了可以不断学习和借鉴的鲜活案例。在条件成熟时,还可以‘城市最佳实践区’展示中心为基础,倡议成立城市最佳实践联盟,为世界各类城市发展作出中国独特的贡献。”周汉民在新书发布会上说。
《世博与我――亲历者谈那些日子那些事》一书收录文章的时间跨度长达近40年。从申博一线的外交官到世博会志愿者,从建设设计者到市民代表,80多位作者除了回忆上海世博会艰辛曲折的申办、筹办、举办历程,还在字里行间以浓浓真情传承着上海世博精神,即为国争光的爱国精神、全心为民的服务精神、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严谨科学的实干精神、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爱岗敬业的奉献精神。
上海市黄浦江码头岸线建设管理有限公司总工程师苏梅,曾任上海世博会事务协调局工程部、出入口管理部副部长。她说,每每想起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内心就激动不已。“可以说,成为更好的自己,一切始于世博会。往事并不如烟,世博之光将永远照耀我们奋勇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