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桥”见中国|跨越浦江两岸的“巨龙”——南浦大桥

2023年03月27日 09:12:53 来源: 新华网

    新华网上海3月26日电 在上海,浩浩荡荡的黄浦江水,奔流向前、一刻不息;在上海,岿然矗立的跨江大桥,见证时光、日新月异。南浦大桥,作为上海市区第一座跨黄浦江大桥,也是国内首次采用双塔双索面钢—混凝土叠合梁结构的斜拉桥。1988年12月15日开工,1991年11月19日落成,12月1日通车,距今已有三十多年的南浦大桥,不仅圆了上海市民近百年的梦想,更亲历了浦东开发开放的腾飞和上海改革开放的巨变,意义非凡。

    航拍南浦大桥。罗沛鹏摄 新华网发

    改革开放见证者,浦东发展助推器

    南浦大桥设计建造于上世纪90年代伊始,正值改革开放初期,上海作为全国经济建设和城市发展的热土,彼时黄浦江西岸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人口稠密、商业繁荣,反观一江之隔的浦东,因发展滞后而被人诟病为“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间房”,形成了鲜明反差。

    “1990年,随着改革开放的脚步加快,浦东迎来了历史发展的巨大机遇,同时也为实现上海人‘一步跨过黄浦江’的梦想,南浦大桥就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设计建造而成,桥塔之上,邓小平同志题写的‘南浦大桥’笔力遒劲,更彰显了上海和全国改革开放发展的坚定决心。”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总经理赵荣欣介绍,此后,上海以平均两年一座跨江大桥的速度,开启了越江工程建设的高潮。时至今日,黄浦江和长江在上海地域共有13座跨江大桥、17条隧道联通两岸,而南浦大桥在人们心中,也已然成为了上海这座超大城市发展的见证者和助推器。

    航拍南浦大桥。罗沛鹏摄 新华网发

    一步跨过黄浦江,助力上海新发展

    在赵荣欣看来,桥梁是“空中的路”,它的跨度决定了建造技术的难度。南浦大桥的主跨被设计为423米,在当时达到了世界第三、中国第一。“此前,我国还未曾有大跨度斜拉桥设计和建造经验,在近8000名参建人员的努力下,历时近3年时间,南浦大桥最终落成,成为中国人第一次依靠自己的力量设计、施工完成的现代化大跨径桥梁。”赵荣欣说。

    伴随南浦大桥的建成,包括曲线梁设计理论、斜拉索制造工艺、钢梁焊接工艺、大直径螺栓制造工艺、施工控制方法等41项技术取得突破,我国工程师和建设者掌握了大跨度桥梁设计建造的关键技术。赵荣欣坦言:“当时,浦东浦西两岸交通主要依靠轮渡,南浦大桥建成后,人们跨越黄浦江仅需数分钟,速度提高8倍,南浦大桥加快了浦东开发建设脚步,也拉开了自上世纪90年代上海经济社会和城市建设高速发展的序幕。”

    此后,杨浦大桥、徐浦大桥、闵浦大桥等十余座桥梁相继建成,联通了黄浦江两岸。

    航拍南浦大桥。虞礼锋摄 新华网发

    自主突破联东西,昂首盘旋“中国龙”

    南浦大桥是中国上海市区第一座自行设计、建造的双塔双索面叠合梁斜拉桥,它填补了上海跨江大桥的空白,更为世界留下了教科书般的桥梁建设案例。谈及南浦大桥在建设过程中开创了我国桥梁历史的多个先河,赵荣欣说:“首先,桥下净空高度46米,在我国桥梁中首屈一指,5.5万吨位的巨轮可安全通行。其次,主桥桥面用钢材与混凝土两种建筑材料叠合而成,是中国桥梁首次使用叠合梁结构,工程人员对叠合梁设计中关键的徐变收缩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编制了仿真程序。第三,在国内首次对大桥的抗风性能进行了系统全过程的风洞模型试验和完整的理论分析。第四,施工过程中,在悬臂拼装阶段采用反顶进行应力调整,在当时国际上均属首次。最后,南浦大桥还创造了两年零三百二十天建成大桥的国际先进施工速度。”

    赵荣欣表示,通过南浦大桥的技术积累,我国桥梁整体上走上了自主设计、建造和研发的道路,为后续大跨度桥梁的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据悉,在2016年至2019年期间,南浦大桥又经历过一次较大型的修缮,修缮内容包括桥梁、路基、路面、安全设施、交通监控等。其中,最具亮点的工程是在桥上安装了203个传感器,可实时监测桥梁结构的状态,随时反馈大桥振动、位移情况,借助数字化手段为桥梁运营安全保驾护航。(文字:许超、史依灵;航拍:罗沛鹏;摄制:虞礼锋)

    

【纠错】 [责任编辑: 史依灵 ]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新华网

热点推荐

扫一扫

扫一扫,分享手机新华网上海频道

Copyright © 200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制作单位:新华网上海频道 版权所有:新华网上海频道

01007012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310705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