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
信息

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副教授王楠:以学科融合推进国产工业软件发展

2023年05月04日 12:41:47 来源: 新华网

  图为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副教授王楠接受采访。(主办方供图)

  “国产工业软件发展的一个瓶颈就是人才瓶颈,高校应当加快计算机科学和其他学科的融合,为国产工业软件培养跨学科人才”。日前,由鸿之微科技(上海)股份有限公司主办的2023多尺度仿真技术与国产软件应用大会在上海举办。本次会议得到了上海市物理学会凝聚态专业委员会、北京大学-鸿之微联合实验室等学术机构的支持。会议期间,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副教授王楠表示,从人才培养角度出发,推进学科融合,对国内工业软件突破发展瓶颈至关重要。

  新华网:国内基础研究生态发生了哪些变化?

  王楠:国内基础研究的生态氛围和十几年前相比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十几年前,基础研究的学科条件和产业条件都不如现在这么成熟,尤其是从产业角度看,愿意投入基础研究的国内企业没有现在那么多。随着国内产业不断升级,国内基础研究的各方面条件都有了显著改善,越来越多从事基础研究的人才从国外回到了国内。

  我认为接下来的重点是打通基础研究向产业转化的道路。推进产教研的融合并不容易,未来国内产业的发展和升级将为国内从事基础研究的科研工作者提供更多的成果转化机会。

  新华网:如何突破国内工业软件的发展瓶颈?

  王楠:从多尺度仿真软件的层面看,国内科研软件和国外科研软件的发展仍然存在差距。突破国内科研软件、工业软件的发展瓶颈,我认为首先要解决行业人才紧缺的问题。

  从高校教研工作出发,一些高校的计算机专业已经开展了学科融合方面的尝试。一些高校把计算专业和仪器科学专业的课程进行融合,探索新的人才培养路径。

  计算机科学专业的就业形势一直比较好。但是从科研角度看,计算机科学和其他科学的融合,和各行各业的融合是一个趋势。国内软件企业还需要进一步贴近工业需求,既要培养懂工业的人才,也要培养软件工程方面的人才。所以学科的交叉和融合越来越重要。

  新华网:如何推进产教研协同发展?

  王楠:从科研工作者的角度看,首先就是要做好基础研究。事实上,基础研究的变现周期比较长,大量的基础研究不是在未来5年或者10年就可以变现的。中国产业升级肯定会给基础研究带来更多转换机会。所以科研工作者首先就是把基础研究做好,从30年或者更长时间跨度看,肯定是有意义的。

  其次就是共同构建开放的产教研协同平台。从材料科学的例子看,产业层面可能需要大量的软件研发人着眼开发和支持科研软件平台建设,不同的科研团队也能结合自己的研究方向,加入拓展开发这个平台。这样就能形成比较完整的行业生态。

【纠错】 [责任编辑: 罗沛鹏 ]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新华网

热点推荐

扫一扫

扫一扫,分享手机新华网上海频道

Copyright © 200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制作单位:新华网上海频道 版权所有:新华网上海频道

01007012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3107158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