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申城垃圾分类“2.0版”聚焦低碳生活

2023年05月23日 09:56:04 来源: 文汇报

  4年前的夏天,一场垃圾分类的新时尚开始覆盖整个上海,如今这已成为市民生活的日常习惯。

  几年来,上海不仅在源头投放环节发力,途中该有的配套升级一样不少。垃圾分类投放后的收集、收集后的管理、管理后的运输、运输后的处理,环环相接,均达成垃圾分类的初衷。一个经得起考量的良策在实践中增进共识、发挥作用,逐渐形成了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的“上海模式”。目前,湿垃圾分出量基本稳定在干湿垃圾总量的35%左右,可回收物回收量为日均7000吨,有害垃圾分出量达到日均2吨以上,居民和单位分类达标率均实现95%。

  面向未来,上海垃圾分类正迈向“2.0版”。为更好巩固生活垃圾分类实效,今年将推出一系列举措,如优化社区垃圾分类“一小区一方案”,打造示范型可回收物中转站,更新“沪尚回收”标识等,推动垃圾分类成为低碳生活新时尚。

  破袋投放强化源头“提纯”

  正确做好前端投放是生活垃圾分类的基础,采取破袋投放是上海的特色做法。看似细小的举措,却可以在源头减少80%的微塑料进入湿垃圾处置体系。同济大学的一项调研显示,2018年前,运至湿垃圾资源化利用末端处理厂的湿垃圾进厂物料中,杂物含量达20%至35%,而居民破袋投放湿垃圾后,运至老港的湿垃圾中,杂物含量仅为3%至8%。如此一来,就减少了为垃圾“提纯”的人力物力。

  经过几年实践验证,得益于基层大力推行的破袋投放等富有创造性的管理措施,上海垃圾分类“1.0版”取得阶段性成功。从前端,居民分类意识;到中端,社区、街道、社会作出的努力;再到末端,垃圾处理厂的“绿色变身”,整个社会垃圾分类意识不断增强,朝着更加规范化的方向发展。

  基于以往经验,上海落实精细化管理,巩固源头分类实效。今年,以广大市民实际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将加强部门间协同联动,优化“一小区一方案”。通过合理设置投放时段、按需配比投放容器、加强投放点环境卫生管理、有序安排驳运收运频次等措施,改善投放环境。同时,通过第三方测评、行业检查、执法监督等手段,维护社区分类投放管理秩序,营造“方便大家分、引导大家分”的分类投放环境。

  加快提升资源化减量化水平

  资源化利用是城市生活垃圾废弃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重要环节,也是市民群众非常关心的话题。

  当前,上海生活垃圾已全量无害化处理,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42%,实现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2022年初,上海规划新增7座湿垃圾集中处理设施,其中4座已开工建设,将进一步补强湿垃圾资源化处理能力。

  2022年底,坐落于老港生态环保基地内的上海生物能源再利用项目三期开工建设。这是上海市生活垃圾全程分类体系“补短板、提能力”的重要项目,主要服务于中心城区及浦东新区。三期项目不仅集结成熟先进的处理工艺,还能输出多种资源化产品,覆盖新能源、新型饲料、新型肥料三大领域,预计年产毛油3600吨、炭基有机肥2万吨、压缩天然气8万吨,年处理湿垃圾将达到73万吨,最大限度实现湿垃圾的资源循环和利用。

  垃圾分类是民生关键小事,也是绿色发展大事。上海以重大项目为抓手,加快推进生活垃圾末端处置设施建设,为绿水青山提质增色,为人民美好生活赋能添彩。接下来,对标绿色低碳、高效利用、资源循环等高质量发展要求,上海将在两方面继续加强探索创新。

  在推进深度资源化方面,开展湿垃圾有机质利用、沼渣高值化转化等技术研究与应用。强化资源化利用产品推广应用,通过对湿垃圾资源化利用产品的安全性、稳定性和累积效应进行监督评价,拓展湿垃圾资源化产品在滩涂土壤改良、林业、绿地等领域的推广应用。以贯彻落实《上海市浦东新区固体废物资源化再利用若干规定》为契机,先行先试,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技术或模式。

  在促进全程减量化上,积极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理念。整合各方资源,进一步落实旅游住宿业不主动提供一次性用品,餐饮服务业限制使用一次性餐具,快递、电商等行业限制商品过度包装、加大绿色包装推行力度。

  打造“五个一批”示范亮点

  垃圾分类吹响了低碳生活新时尚的号角。今年,上海将通过打造“五个一批”示范亮点,让垃圾分类更好融入日常。

  按照《垃圾房技术要求》《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收运要求》等技术标准,推动一批老旧破损、功能不健全的生活垃圾房提标改造,打造一批标准化垃圾房。

  根据分类管理精细化、投放环境精致化、科技赋能精良化、回收服务精制化、特色亮点精品化的“五精”标准,打造一批垃圾分类精品示范居住区。

  结合“沪尚回收”可回收物视觉标识,全面提升可回收物体系整体形象,率先打造一批“一区一品”示范型可回收物中转站。

  在往年五角场下沉式广场、上海动物园等场所可回收物精细化分类试点的基础上,鼓励各区推进结合区域风貌特色,总结推广经验,打造一批各具特色的精细化分类公共场所示范区域。

  另外,整合上海垃圾分类收集、运输、处理、资源化利用设施等科普资源,融合运用3D云浏览等技术,打造一批市民线上线下垃圾分类科普体验线路。(史博臻)

【纠错】 [责任编辑: 佘灵 ]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新华网

热点推荐

扫一扫

扫一扫,分享手机新华网上海频道

Copyright © 200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制作单位:新华网上海频道 版权所有:新华网上海频道

01007012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31072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