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民营经济面临重大机遇拥有广阔舞台——上海市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大会侧记
披上红色肩袖、戴上金色奖章,特意打着红领带的上海大岂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向导双手接过第六届上海市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奖状。对他而言,这是激励更是接过埋头苦干的接力棒。
2022年,上海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1.21万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GDP)的比重为27.1%;民营经济完成税收收入4666.4亿元,占全市税收收入比重为32.7%;新认定的9956家高新技术企业中,八成以上是民企;7572家“专精特新”企业中,民企更是超过九成。
一系列振奋的数据体现上海民营经济与城市共同发展、共同成长,与此同时也是上海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支撑力量。24日举行的上海市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大会暨第六届上海市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表彰大会,与会者纷纷畅想未来:要践行企业家精神、履行社会责任,奋力谱写上海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切实解决企业关心的问题,推动营商环境更公平普惠
金色奖章挂在胸前,上海致盛实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润斌感慨尤深:曾有数据显示,全国民营企业的平均寿命不到5年,致盛实业竟“红”了30余年,离不开做实业的秘诀与上海优质的营商环境。
张润斌从武汉市汉正街起家,数十年前恰逢上海市普陀区的招商团队,他立刻将目光锁定这块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上海广阔的市场、蓬勃的经济活力以及海纳百川的文化,为全国各地的创业者们打造了一片沃土。”回忆起当时的景象,他毅然决定乘势移步“上海滩”,并瞄准了总部经济、楼宇经济和产业园这块全新的市场。开拓市场投入花费巨大,普陀园区的低成本与相关配套助其度过“衔接期”;高层次人才也纷至沓来……上海公平、普惠的营商环境让企业迎来“第二春”。
“上海始终把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当作自己人,在民营企业遇到困难的时候给予支持,在民营企业遇到困惑的时候给予指导。”张润斌等民营企业家都为上海的一系列举措感动。去年,上海新增减税降费及退税缓税缓费累计2495.1亿元,民营企业占比超过50%,成为最大受益主体;减免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6个月国有房屋租金,惠及9.3万户经营主体,减免租金132.4亿元。累计缓缴社保费约212.8亿元,惠及企业约5.5万户。
锚定“专精特新”和“高精尖”,传统民企实现转型
哲弗智能系统(上海)有限公司董事长李飞拿到奖状那刻感慨万千:从零开始以“专精特新”和“高精尖”为方向创新研发的道路真的走得通。
十年前,当行业目光集中于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系统时,无人问津的锂电池热安全被他“一眼相中”——他想给电池做个“灭火器”。
创新,意味着“跳出框架”。李飞团队多次实验仍找不到出路,最后受到油画保护抑制剂启发,他创造性地研发出了锂电池液体灭火抑制装置,开辟新赛道,也抢占了市场先机。
坚持实体经济为重,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这意味着企业家要有“孤注一掷”改变的勇气。上海聚隆园林建设(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单耀晓原本从事园林设计,直至2016年,他意识到不仅要人工“建园”,更要拥抱最新技术重塑“生态体系”。于是,他捣腾起了无人机、无人船,摸清楚门道后,在企业建立聚隆生态研究中心,从水、气、土3个方面进行生态检测与分析。
新的创新已经小试牛刀,他曾通过无人机与后台分析找到河道水源污染的暗管并迅速提出解决方案。曾经顶着风吹日晒做绿化的员工,变为操控机器做生态“病理”的分析员,企业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实现了发展速度与效率的飞跃。
在世界经济的大海中搏击风浪、做大做强
寰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南逸第一时间将奖状照片发到家庭群中,他也完成了同为企业家父亲的期望:做有国家情怀、有创新意识、诚信守法、有社会责任和国际化视野的企业家。
越来越多上海民营企业家怀揣着企业家精神,走遍大江南北,走出国门,在世界舞台上绽放光彩。南逸就是其中之一,在不久前举行的中国-中亚峰会上,他与乌兹别克斯坦能源部签署了风电合作投资协议,将在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州投资建设中亚地区首座山地风电站。
在世界舞台上“追风逐日”,靠的是有竞争力的核心技术,以及面对各种环境强大的适应性。规范不同,沟通协商求“最优解”;气候不适,克服环境适应生存……“民营企业家得敢闯,敢为国家发展当探路人,要努力在世界经济的大海中搏击风浪、做大做强。”
富而有责、富而有义、富而有爱,这是上海众多民营企业家的心里话:在国际舞台披荆斩棘,在国内市场为人民谋幸福。数据显示,去年,经备案的民营企业招工数为140.13万人次,占全市40%,解决了大量就业问题。王向导也将继续深耕人力资源服务,通过人工智能技术让面试跑出“加速度”,同时还在构建中国自己的职场社交网络,根据求职者的简历智能匹配工作。“让更多求职者和机会可以互相连接,把对的人放到对的岗位上,让民营企业在解决社会难点上发挥更多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