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
信息

方氏针灸:兼收并蓄,吸纳新知,造福更多患者

2023年06月08日 18:44:23 来源: 新华网

    2015年,上海市中医文献馆作为保护单位申报的方氏针灸,入选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作为上海地区最具有代表性的中医针灸流派之一,方氏针灸的发展和传承具有以下几个特色:

    1. 师古不泥,变通为用

    方慎盦认为针灸学者首先应熟娴经典,然后融会贯通,不泥古法,以求突破。他认为:“医者教人以规矩,取方圆也。规矩之法在师,方圆之法则在弟子矣。”学者不宜墨守成规,泥古不化,而应“按视其寒温盛衰而调之,是谓因适而为之真者是也”。

    2. 强调辨证,重视手法

    方慎盦认为施治病人之前必先辨证,辨证是认识和治疗疾病的基础。他十分重视手法,明确补泻,其常用的补泻法为徐疾结合开阖。他主张针刺必需得气,但不主张针感强烈,即应运针轻可去实,用轻捻微转之法。

    3. 兼收并蓄,吸纳新知

    方慎盦思想开拓,针灸临床中善于引进现代方法和技术。20世纪30年代初提倡不隔衣进针,要求患者暴露躯体,并用酒精局部消毒。30年代中期已经使用《方慎盦诊病表》铅印病历。除患者姓名、性别、年龄、地址、年月日、编号外,其他内容还包括“初病经过、现在情形、特别症状、标准治法、处方、结果”。并列有“体气、面色、脉象、舌、嗜好、寒热、汗、饮食、睡眠、大便、小便”以及身体各部位“头、颈、眼、耳、口、齿、胸、腹、背、腰、手臂、腿足”等项。

    4. 制作器械,不断革新

    方慎盦在上一世纪30年代,为了提高针灸效果,创制了不少新型针灸器具。

    一是类似梅花针针具。上端为弹簧,下端为莲房状针管,排列五针。使用时,以针管对准腧穴,以拇、中两指持针,食指节奏地叩按上端弹簧进行叩刺,治疗外感头痛、肝风眩晕与小儿腹泻等症。

    另一种是温灸器。使用时,内置药物,将温灸器下端的圆孔对准所选的穴位,点燃艾卷,艾火温热使药物直透穴位。外层上下两截空洞不相对时,热气不会外泄;如患者感到温度过高时,可以转动外层上截,以调整空洞位置,使内外两层空洞相对,热气即可以外泄,以降低温度。此法治疗虚寒症和麻痹症。

    5. 组织社团,著书立说

    1929年,方慎盦发起组织“医学挽澜社”,兼任上海市中医师公会学术科主任,呼吁国人给予中医重视。20世纪40年代初曾创办馥南针灸医院,每晨义诊20号,扩大针灸的影响。同时,他还出版针灸书籍发表针灸普及文章,使众多读者加深对针灸的了解。其中包括《金针秘传》(1937年于上海初版,1939年再版,远销欧洲、日本、东南亚等国)及《风症指南》(1939年)等书。

    6. 传播针灸,亲力亲为

    方慎盦为近代向欧洲传播针灸的先驱者。他精通法语、日语,除行医外,经常往前上海震旦医科大学为部分法籍教授讲授针灸学,并在该校附属医院作示教、会诊。近代欧洲最有影响的针灸传播者、法国针灸学会主席苏里德马朗在20世纪30年代特来上海向他登门拜师,请他为其所著针灸专著审订并题写书名。

    方氏针灸属于典型的海派中医针灸流派,具有海派文化的主要特征。在学术上,开放包容,师古不泥,衷中参西,变通为用。在临床上,既重视传承,强调辨证,重视得气;又勇于创新,发现新穴,创制器械,不断扩大针灸病谱、提高疗效。在传播上,几代人亲力亲为,不遗余力,不仅造福一方百姓,更为针灸推广应用并走向世界做出了重要贡献。

 

    

【纠错】 [责任编辑: 史依灵 ]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新华网

热点推荐

扫一扫

扫一扫,分享手机新华网上海频道

Copyright © 200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制作单位:新华网上海频道 版权所有:新华网上海频道

01007012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310725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