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氏妇科百年传承生生不息
蔡氏女科,始于乾隆,“杏农”以降,薪火相传,历代先祖,传承弘扬,积淀了八代,第九代在培养中,学术益彰。
始祖蔡杏农
蔡杏农(清乾隆年间),出生于上海宝山大场,早研诗书,一介儒生,中年为医,手抄医书逾百,发奋研修,办医乡里,内妇并举,普济一方。行医之详,今难考量。
二世蔡半耕
蔡半耕(清乾隆-嘉庆年间)杏农之子,行医于乾隆~嘉庆年间。厌弃功名,随父侍诊,勤于学习,乐于细究疑难杂症,博采众长,诊及内科伤寒杂病,渐长妇科。传世文章亦无遗存。
三世蔡忱泉
蔡忱泉以医为业,忠于家传,遍访沪上名家,立志“既为三世医,当图良医实名”,专研妇科,诊治方药,始成一派,遗存《种橘山房医论》一书于今。其学术思想、特色可归纳于下:
(一)经行于“血气用事,冲任流畅”
蔡忱泉认为妇人之经行基于“血气用事”,病起于“九气”,即“七情”加寒、热。经于五腑,首推补肾疏肝为本,肾为源,肝为枢,以使“经血渐盈应时而下”。致力于“冲为血海,任主胞胎,二脉流通”。月事失常有“不调不通”之分,“不调”之中超前多热,退后多虚。“不通”之中有血滞、血枯之别。血滞宜破,血枯宜补。相兼于寒热、疼痛等证,则以阴阳八纲辨之。方以四物汤、逍遥散为主化裁。
(二)闭经“不过血滞血枯而已”
对闭经一病,认为分为血滞、血枯二大类。有云“经闭之故,不外血枯血滞二端”,涉脏有三,一则“脾胃二虚”,生化无源;一则“必胞络有火邪”;一则劳心,“心火上行,气上通肺,心气不得下通”。并随病因不同,而变化多端,或“室女经闭,多因思虑伤脾”或“痰饮阻隔者,或用涌吐之法”。闭经之治,“血滞宜攻者”血枯“却宜温和滋补”。指出闭经之治“每用肉桂为佐者,热则血行也,且血于气为辅,尤宜理气,故香附为女科之圣药”。
(三)带下在邪湿热、在脏肝脾
带下为病关键在于“湿”“脾”二字。此乃常法,因五脏偏胜之故五色之带虽现教科书未及,但临床确有,理当传承。此外根据年龄不同,指出“室女带下有三:或经水初下,阴中发热而受风,一也;或太冲脉盛而内热,以冷水洗之,二也;或见经下而惊怖,三也”。“老年白带白淫不止,日久淋漓,皆气多血少虚寒衰也”体现了三代蔡氏在诊疗妇女带下病中视角之宽泛,辨证之精准。先祖细判妇人之生理,指出“白淫者,下白物如精状,皆由心肾不交所致,不可误作白带。应当调节情志、清心节欲为要”。
(四)小产预防在先
“小产者,元气虚损不能荣养于胎而故自堕,如枝枯则果落,藤萎则花坠矣。”孕早期当忌“劳怒伤情……或春温……泻痢”“有受孕至三五七阳月,胎必堕者,宜未至应堕之期,先清其热,宜芩术汤、安胎丸(芩术汤:炒条芩、炒白术等分。安胎丸:大熟地、姜汁炒二两,土炒白术二两,南杜仲盐水炒二两,炒归身二两,川续断二两,阿胶二两,四制香附二两,炒条芩二两,陈皮一两,艾叶醋炒一两,砂仁五钱,枣肉为丸)”
(五)临产随机应变
虽处清乾隆时代,然从其“临产”篇中言及接产三十一方之详可见积累接产经历之多、之凶、之险、之急。其中不乏现代生理、解剖知识:“妇人交骨不开…”,产妇用力不当“有临产努力太早…”“有临产去血太多”,“昏不知人,产下即死”,以及对初产、经产、接产方式区别应对,和临危不惧、不乱,注重产妇精神心理之“至临产危症……切下可惊慌扰乱、致产母心怯”“见有怪(畸)胎,不必惊慌,自然生下,勿令产妇见之为妙”。用药特点可谓:随机应变、急则治疗标,或大补气血或活血攻下,或健脾益气,或醒神开窍,以催胎(胞)救母为要,牛膝一味可用至二两。
(六)产后百脉空虚,养护“九禁”、诊治“三冲三急三审”
“产后九禁,一禁卧、二禁酒、三禁浴、四禁寒、五禁汗、六禁下,七禁利小便、八禁寒凉药、九禁起动作劳”是因“产后百脉空虚,自里至表,无一不虚”之故,此乃医之要。可贵之处,言及“禁寒”条,有“故冬月一产,即宜重棉兜护其腹,在夏脉当覆巾裹之”,可见“禁寒”之说亦分季节之异,而非愚“温”愚“禁”,体现产后养护因季而异、因人而异的天人合一整体现。
蔡氏先祖宗产后气血两亏,宜温宜补之纲,提出诊治产妇诸病之法:“三审”者“凡诊新产妇,先审少腹痛与不痛,以征恶露之有无。次审大便通与不通,以征津液之盛衰。再审乳汁行与不行及饮食多少,以征胃气之充馁。”和“三急”之“产后诸病、惟呕吐盗汗、泄泻为急,三者并见必危。”以及凡见有“败血上冲有三……冲心……冲胃……冲肺”危及产妇生命之判。
凡此论述,可见古之女科所诊,决非而今所及经、带、杂病、不孕之类,接产应急,亦处之有法,惜今中医妇科已无此巧。
四世蔡砚香学术特色
四世蔡兆芝(1826~1898年),号砚香。蔡砚香为清同治二年癸亥科贡生,封中宪大夫,花翎同知衔。秉承家业,行医于咸丰至光绪年间,当时署令陈文斌曾赠“功同良相”额。继承父业,又擅丹青,以绘莲为著,自号“爱莲居士”,深得文坛赞誉,有“蔡荷花”之誉。蔡砚香行医之时,时局动荡,经历了两次鸦片战争,虽著有《妇科述要》、《女科秘笺》、《验方秘录》、《临证秘传》等论著,但可惜大多散佚于兵火战乱。其中《妇科述要》乃其避难之时录以为鉴;而《临证秘传——砚香识要》更是其七十三岁病后绝笔。据仅存留世墨宝,总结其学术思想如下:
(一)诊病--诊病贵精详,四诊合参问为要
《临证秘传—砚香识要》乃蔡砚香七十三岁所著,当时正值其病后略述而成,以冀绵延后世。其总结了四诊的重要性、诊断的思路及方法,着实珍贵。其曰:“医之视症,贵乎精详, 必以望、闻、问、切为先。惟于未诊之前,先望其色,继闻其声,又问其由,然后切脉,随症写方,用无不合矣。”
1.望者观也,观其气色,以别其病之有无也。
精气神三者,乃人生之大宝。故蔡砚香主张“临证之初,必先观其气色,然后察其病情……究之气色清爽,虽重亦轻,气色青灰,虽轻亦重。”其根据五官的开窍所属得知疾病的所在脏器;根据面部颜色、明暗、有汗无汗而评判疾病的阴阳、虚实;根据病人坐卧动静评判预后,这些均体现了其中医辨证的整体观。
《素问》曰:“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肾藏精,主生殖……开窍于耳,而听思聪也”。女子经带胎产无不与肾息息相关,故在妇科病的诊治中,蔡砚香尤其注重对耳朵的观察,其在《砚香识要》指出“凡耳白于面者,非富即贵;耳黑于面者,非贫即夭。所以耳高者,其肾亦高,肾气之有余也;耳低者,其肾亦低,肾气之不足也。”此乃蔡氏女科望诊特色。
2.闻者听也,听其声音,以察其病之轻重也。
在闻诊中,除了常规内科疾病的闻咳嗽、气喘、呕吐、呃哕之外,蔡砚香特别重视闻声音,盖言为心声,存中发外,一闻而可知也。《砚香识要》曰“其声扬而气壮者,病轻而易治;其声阴而气怯者,病重而难医”,此乃其根据声音的扬抑而知疾病的轻重转归。
3.问者叩也,叩其源由,以思其病之浅深也。
视女子之病,问诊切切紧要,蔡砚香认为“非问无以悉其源,非问无以明其理”。问诊中,须首问病源。《砚香识要》曰:“惟于未诊之前,先为探听叩其由来,得之久暂,别其病之或深或浅,察其体之或安或危,问愈明而识愈精,胆欲大而心欲小。”针对时医但切脉理不问病情之弊,蔡砚香认为,实乃庸医之举。当穷病之前因后果、症状、体征仔细分析所处的病况阶段,方能做出正确的诊断,给出最适合的治疗方案。对于妇科病的问诊,尤为谨慎细心,蔡砚香认为“问不明则恼然莫辨,问必精而晓然可思,故必以问为要道也。”其曰“最难问者妇女之内症,当预为留心,不可轻忽于未坐之前。先观其人之或重或轻;观其腹之或粗或细。于既坐之侯,察其体之盈虚;问其年之多少。”问室女者,则婚嫁与否、经通与否、胸清与否、腹痛与否,恐其含羞不语,须细细问之,以弥缝其事;问婚嫁者,则问经正与否、产子与否、怀麟与否、月数符否,当熟察情,周旋其事;问尼寡者,未便明言,问之宜清,按之宜切。惟其隐忍难言,必徐问以善全其间。蔡砚香特别指出,问诊中须重视患者的隐私,“一则全女子之名节,一则尽医者之功修……不可能草率糊涂,误人大事,反致累己。”可见,在当时较为保守的社会环境中,“带下医”的诊治尤须谨慎周全,其寥寥数语,教与了后辈医生与患者的沟通之术,应询问仔细,注意技巧,以防损人名誉、误诊误治。
4.切者按也,按其脉理,以决其病之安危也。
蔡砚香云:“脉为人之神,切脉不精,则其神莫辨。脉为身之本,切脉不细,则其本难明。”故其认为,医之视症,必以切脉为要也。而切脉之法,须辨寒热、表里、虚实、阴阳、有神与否、有根与否、有胃气与否,由此来推断病位、病机、病况及预后。
而女子之脉,恒虚,其脉多涩。蔡砚香认为:“非真虚而无力也,以妇人冲任不足,阴无以生,血不足而气有余,故尺脉细涩,实见为虚耳,所以妇人脉洪谓之“六阳”,易于受孕;妇人脉软谓之“六阴”,难以保胎,乃一定之道也……经闭则脉涩;经漏则脉虚;经闭者其脉必涩,失血者其脉必微,恶阻者滑数有神,产后者虚弦无力。”尤其指出,鉴别妊娠脉与比闭经脉尤要谨慎,因其十分相似,故仍须与其他三诊合参,不可贻误病情。
(二)月经病--调经重肝脾,须辨虚实调气血
蔡砚香认为人得气血以生,女子尤以血为本。气血运于七十二经络之中,而同会于血海,上为乳汁,下为经血。女子特有的经、带、胎、产均与气血的调和均匀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他认为:“女子血旺则阴盛而阳自足,元气恒充,血盛而经自调,胎孕易成。”其针对女子月经病“必气先受病,而后血亦受之”的特点,宗东垣脾胃气血之论,治疗中主张“治血必先调气、调经宜先治气”的观点,气血的调养最讲究的一个适度,须遵循“顺阴阳之序,适四气之和,喜怒不乖其度,寒暄不拂其宜,饮食男女不过其则”的原则进行养护。
(三)种子--结胎待佳期,父精母血共养成
蔡砚香认为,“父精母血”是孕育成功的基础,“结胎必藉精血而成”,其于《妇科述要》中提出了“种子之要,男先养精,女先养血”的观点。男女任何一方的不足均会影响受孕,如“妇人经候不调,必不成孕”、男子“淫欲无度,元精必薄而淡”,故须男女同治,共同调养精血,也由此引出了“种子必先调经”的重要学术观点。至于调养之道,则主张“寡欲清心,调养气血,以适和平”,此外,他还强调“精血既足又待月期”,也就是说,受孕须把握关键的时间点,且“交合之时,心气平和,精神完聚,男女相谐,各率其性……生子必寿而秀”,由此可见,男女性生活的时机、环境、情绪均是影响胚胎的重要因素,体现了其优生优育的科学备孕观。
(四)带下病--止带壮脾阳,带分五色要祛湿
对于带下病变,蔡砚香认为该病的病因乃湿热侵乘脾土,影响了气血的正常运行,导致了“荣气不升、卫气下陷而成”。对于赤白带下,张子和曾云:赤白只可分气血,不可分寒热,总由湿热太甚所致。蔡砚香曰“白属气,赤属血,皆因醉饱房劳,复食燥热而然,亦有湿痰流注下焦者,或余经湿热,层滞于小腹之下,或下元虚冷,子宫湿淫,或惊恐而木乘土位,浊液下流,或思慕无穷,发为筋痿。”故主张治疗应重在健脾,“所谓二阳之病发心脾也,治法以壮脾胃升阳气为主,佐以各经见症之药”。临证中重视五色带的辨证,以健脾化湿为主,兼调心肝肺肾之偏,用药上多喜加用山栀清利三焦火热;且在《妇科述要》中提出,对于赤白带下,除汤药外,外用艾火灸带脉穴及百会穴,效果尤甚。
(五)妊娠病--安胎健脾胃,清热养血胎自安
蔡砚香在治疗妊娠疾患时,必以安胎为主,然后随症施治。经曰:因母病以致动胎者,疗病则胎自安,因胎动以致母病者,安胎则病自愈。蔡砚香认为,“脾为胎之母,健脾即所以安胎”、治疗上尤其注重脾胃的养护,《妇科述要》曰:“结胎之后,专恃母血,血恶燥,是以胎前无热药……凡人受胎,以冲脉为主,即阳明胃脉也,胃气盛乃能滋养胎血,故安胎必先补脾,而清热次之。”用药上,遵循“宜清不宜泻,宜补不宜攻,宜凉不宜热,宜和不宜克”的原则,一切攻伐之法如汗吐下、利小便、金针火灸均在禁用之列。 除此之外,蔡砚香还提出孕期宜饮食清淡、房事有度、劳逸结合,适当运动,以方便生产。如“妊妇不宜太劳,亦不宜太逸。劳则恐伤其脾,逸处则长其胎,宜时常运动,则易产也。”均体现了其较为科学严谨的孕期养生观。
(六)产后病--产后须大补,固护脾胃滋化源
对于产后的养护,蔡砚香主张应注意“戒劳动,节饮食,少言语,迟梳头,禁暴怒”,尤其指出,新产后子宫必伤,不宜过早进行性生活,以免淫邪流入子宫造成腹痛。辨证中,注重产后“三审”,先审小腹痛与不痛以辨恶露有无停滞;再审大便通与不通以验津液盛衰;三审乳汁行与不行以查胃气之强弱。蔡砚香认为,新产之后,气血大虚,“非大补不能平复”。产后不论何病,皆宜调养气血,然后对症施药,而调养气血的重点在脾,“盖百骸皆滋养于脾,脾旺自能摄血也”。其曰:“如伤食,只宜健脾,不宜消克。伤寒,只宜和解,不宜汗下。中风,只宜养血,不宜用风药,即有寒热诸症,皆因脾胃虚损之故,内真寒而外假热也。”用药上偏重以八珍汤、六君子汤、归脾汤、补中益气汤加姜桂为适。
而于小产,蔡砚香则认为应防患于未然,在小产尚未发生之时就提前尽干预。其曰:“荣养胎元,全赖胃气,一虚则气血亏损,胎失所养而堕,如枝枯则叶落,藤萎则花残,其症更甚于正产。盖正产者,瓜熟蒂落,小产则割断根蒂,损伤胎脏矣,宜预为调养。” 若孕妇有滑胎之鉴,须二三月前预服补脾清火之药;若腰痛腹痛,急用安胎之品;小产后则更需补虚建中,调和气血。这些均体现了其“治未病”的思想。
五世蔡小香学术特色
蔡钟骏(小香)(1863-1912年)。时历统治、光绪宣统年间,蔡氏女科呈鼎盛之势。树中西结合之道,立亦医亦儒秀才之身,举旗成立“中国医学会”并被推任会长,倡导东西方医学应“沟而通之,合而铸之”的中西医结合思想,为当时中医发展注入了新思想。五世公行医办学,弘扬中医、广交贤达,与李叔同(弘一法师)等义结金兰,博收书画,名砚逾百,立“集砚斋”称世。惜传世医者,历经战乱,遗存《通治验方》《临症随录》二篇(部分)。学术特色举隅而述:
(一)调经重营血,脾肾为本
小香公调治月经病宗《经》之说,“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天癸未及责之冲任,冲任者属肾隶于阳阴,肾虚阴亏,阳阴不旺则无以化生精血,不能盈丽血海,太冲不盛,经由何来。治当养营益阴,调补冲任。”认为肾乃先天之本,主天癸消长为生育之根,天癸既行。经血运行期、量、色、质等需营血调和,而脾乃后天之本,生化之源,三者和谐,方可“月事以时下”。如公所云:“经行落后,腹痛腰酸,脉形虚转,气血两亏也。宜调和营卫兼益其脾肾。”并视经期,经状,活用当归:补血宜归身,催经酒炒全当归,活血用归尾。当归配熟地炭补血止崩漏;配阿胶大补营血;配土炒白术养血健脾;配蒲黄养血化瘀;配焦白芍养血约营;配香附养血止痛。
(二)治带重肝脾,虚实为要
《傅青主女科》云:“脾气之虚,肝气之郁,湿气之侵,热气之逼,安得不成带下之病哉。”小香公认为女子多郁,郁蕴热,木旺克土,则及脾水湿失司,故女子带下为病多从肝、脾入手,疏之健之。带下之辨首要分虚、实。带之为虚,症以带下清稀绵延,腰酸,重用茯苓、盐水炒补骨脂各三钱,意在健脾补肾。带之为实,症见或赤或黄且稠,重用盐水炒椿皮、鹿角霜各三钱,意在清补。
(三)妊娠重养胎,祛邪宜淡渗
小香公认为,妇人养胎,气血为之聚,营卫空虚,易为邪侵,云:“怯弱之体,又胎怀三月,数天抱恙,未免堕损胎元所本,…爰以滋养营阴,参入清理法试之”纵观细研案例,凡妊娠为病俱以养胎为首,兼祛病邪为治。
临证特色:一重医嘱,方药之外,顾及孕妇生活起居:“此暑湿内恋……荤腥不可早食,至嘱”“妊娠将三月……须忌生冷数天”“但(孕妇)卧所居之室太觉炎热,恐再受以暑热”,凸显医养结合,清养为主,少以药性左右怀孕之体。二为处方精简,每日一方,且治且察“补药”不过三钱虑其呆中,“气药”少至五分恐动胎气。三为重脾土,认为精血相聚成胎之后,全赖水谷精要为养,故环顾妊娠病案,方中每以养胃健中司之,特色用药常见石斛、带皮苓、佛手,山楂肉。意在健而不燥,顾胃阴而不腻。
(四)产后重瘀下,审因而治
小香公认为:产后百脉空虚,诊治特点:一防恶露下不畅;二防血虚;三防外感;四防累及中焦运化。故治之,产后为病首察恶露所下畅与不畅,不下则为满,为逆,为瘀热,上可冲心,中可犯胃,下可为崩。治则以“温通”为主。小香公著《通治验方》有例:“产后一朝,瘀阻不通,面青神晕,脉形虚软,败血冲心之象危甚”全方见生蒲黄三钱,五灵脂三钱,归须、元胡、川穹、丹参各钱半,西珀五分,朱茯神三钱,新会钱半,童便一小杯。又见“产后一朝,恶露不下, 胸满拒纳,得食则吐,脉形细软败血冲胃也,”全方见:“炒归须,川芎、丹参、川郁、新会皮各钱半,生怀膝三钱,川石斛钱半,茯苓三钱,煨姜三片”。可见产后为病,当首顾恶露顺下,此为纲。余症为目,纲举目张。
六世蔡香荪学术特色
蔡香荪(1888-1943年)业承父辈,立医于上海老闸万福楼后街。守蔡氏鼎盛之态精擅妇科,门庭若市,誉满大江南北。香荪公一生,可谓亦儒亦医亦相,救民救难救国。时值清末民初,复又抗战,公治病之余济难赈灾,淞沪抗战期间出资组建“抗战红十字救护队”救死扶伤4000余众,获金匾“急公好义”(现收藏于淞沪抗战纪念馆),义举可敬可嘉。惜当时医籍随江湾蔡氏花园一同毁于日寇炮火。现仅从留世片言只语,初探其学术一二:
(一)护经于气血之间,调经于肝肾之中
《女科要旨》指出:“女子血旺则阴盛而阳自足,元气由是而恒充,血盛而经自调…故治女子以阴血为主”,香荪公认为,女子经、带、胎、产生理无不以血为基础。“血为气之母,气为血之帅。”两者互为依存。而气血产生、调节在脏又赖于肝肾,在经则依于冲任。如是,任何影响与气、血、肝、肾冲任的内外因素均可导致月经的失常。在历代中医大家论点基础上,香荪公有:“经事延期,多见虚寒,经事先期,多见虚热”。“先崩后漏,色鲜发稀,气阴不足,营血大亏,欠病损肾,冲任失固”。“久患崩漏…脾肾不足之症,冲任虚寒之象,莫以见血投凉,因郁清火,宜温补冲任,培元固摄”。纵观其调治月经病,以温、通、补为常法。“血由是亏,气于以损,徒功何益,非药补不为功”。慎用清火、攻下方药。其内涵实质、理法,符合女性周期生理变化规律。而于情志所伤、少女经乱,先公虑其多“情怀不舒…心病则不能导血而下行,脾病则不能化源以生血,郁怒伤肝,肝病测不能注血于冲任。法当开其郁以通其经”。
(二)恶阻平肝火,安胎补气血
世论恶阻多三因:因痰、因热、因寒。香荪公认为“恶阻辨治当抑木和中为要,盖女子重身,冲任厥阴之脉皆滋养于胞,冲脉之血海衰,而胞络之火炽,”“故当百日之内,补土助阳而食反不下,往往清火平逆而反得安也”。方见千金半夏茯苓汤化载更益白芍、子芩,旋复花之量。《妇科玉尺》云:“胎之所以不安者,除一切外因,总因无血不能荣养胎元所致”香荪公认为:“胎元本于气血,气主生胎,血主成胎气血和调则胎固,气血偏衰则胎怯。治当益气养营,以固胎元”。方药除苓、术之安胎圣药外,常以人参、阿胶、川断、杜仲、归身见长。
学术思想演变脉络:纵观蔡氏一至六代临证特色,可以归纳提炼出以下演变脉络:在丰富的中国文化底蕴基础上,具有扎实的中医理论和实践经验,积淀了历代蔡氏先祖的学术特点,形成了:海纳百川、衷中参西、因势利导、顺应脏腑运行规律、以肾为本、肝脾为要、冲任为径、天癸为用、气畅血和、用药精准、医养结合的学术特点,为第七代蔡小荪先生“育肾调周”学术思想的形成、提出、奠定了基础。
七世蔡小荪学术思想
蔡小荪先生以70余年的临床实践体会并结合历代先祖之代代相传之经验,提出肝脾肾并调、周期调治月经病等学术指导思想,体现了当代蔡氏妇科的生育观、辨证观、治疗观,具有核心性的理论指导意义。可概括为:
一、育肾调周,审时论治
(一)理论溯源
“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这是《黄帝内经》对女子生理特点最为精辟的概括,提出“天癸”的至与竭决定着生殖机能的有无。奠定了肾在女性生理中的首要地位。肾气从“七岁”至“七七”的动态消长影响女性一生生理、病理。因此,女性一生中需随时调节肾气。
肾气消长变化不仅贯穿于女子一生各生理时期,还体现在月经周期的动态节律变化中。所以,补益肾气就要顺应肾气在女子一生不同生理阶段和月经周期各时期的盛衰变化而调之,应遵循《经》之教诲“谨察阴阳之所在,以平为期”。蔡氏四代即强调调经重在“顺阴阳之序,适四气之和”(《江湾蔡氏妇科述要》), 至五代认为肾乃先天之本,主天癸消长为生育之根,这也是蔡小荪教授周期调治法的学术萌芽。蔡小荪教授常说肾为“水火之宅”,肾有双重性,既是阳又属阴,既含火又有水,且阴阳互根互用,临床应当辨察月经四期的阴阳虚实变化,细分孰轻孰重,治当兼顾。所以蔡小荪诊治妇科疾病核心在于调整女子一生和月经四期的肾中阴阳平衡。
(二)治则治法
20世纪70年代初,蔡小荪教授提出月经周期四期生理特点和调治妇科疾病的思路。认为肾气、天癸、冲任作为生殖轴内环境处于平衡状态,这种平衡状态应与大自然的阴阳相对应,天人相应、阴阳和合。提出:“女子月经以肾气为主导,受天癸调节,又在肝藏血调血、脾统血化血、心主血、肺布血的协同作用下,冲任气血相资,胞宫出现虚而盛而满而溢而虚的月经周期,并随着阴阳消长、气血盈亏而出现月经期、经后期、经间期、经前期”。在具体治疗中,将四期生理和妇科诸疾病理特点有机结合,制定出不同的周期调治法,并创立一系列自拟方剂。如治疗不孕症之“育肾助孕周期调治法”。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之“化瘀散结周期调治法”。其它如治疗闭经之周期调治法,治疗功能性子宫出血之周期调治法;治疗多囊卵巢综合症之周期调治法等,均在临床取得较好疗效。
(三)用药特色
育肾当先别阴阳。人体之生长、发育、衰老,妇人之经、带、胎、产,虽都以阳气为主导,但须有精血为基础,惟精血充可至盛,方能阴极转阳。况女子本为阴血不足之体,故每在危急之日,无形生有形;而需于平常安适之时,有形生无形。常用药物有熟地、生地、当归、白芍、枸杞、龟板、女贞等,尤以熟地为首选。月经周期调治中,经后期当宜生地生血补精,奠其基础,经间期及经前期均当以味厚性温之熟地补精血,助阳升而促其激化。阴虚明显者,可生地、熟地并用,以增其滋阴补血之效。然在注重补精血的同时,又需阴阳互济,不可偏补,阴阳互生、精气互生之理始终贯穿在育肾之中。效法景岳“阴中求阳”、“阳中求阴”、“精中生气”、“气中生精”之治则。如不孕症之主因乃肾气不足,其中肾阳之不充致使生殖机能减弱或障碍是疾病根本所在。治疗中均取阴中求阳之法,即便在经间期由阴转阳、需助阳促变的关键之时,所制之基本方育肾培元方也以仙灵脾、巴戟肉、鹿角霜、紫石英、苁蓉诸助阳药,配熟地、女贞子、制黄精等滋阴药为方,旨在阴实而阳充。
二、通因通用,治病求本
审证求因,治病求本是"蔡氏妇科"临床经验的根本法规。蔡小荪承先祖观点强调气血为人体生身之本,以通调为顺,气血不调,经侯不能如期,或阻碍两经相搏,导致不孕。根据女子多气多郁特点,蔡小荪强调女子经候皆倚血为基础、气为动力,主张"气以通为顺,血以调为补","通、调"相结合的学术思想。临证采用以调为主,养血为先,理气为要,将疏肝理气法作为妇科常用之法。即使调血诸方,亦皆以理气为先导。如痛经诊治蔡小荪认为不能单纯止痛,强调辨证求因,主张“求因为主,止痛为辅”。认为痛经大多系经血排出障碍,瘀滞不畅,引发疼痛。究其原因,或经期受寒,寒凝气血,气血瘀滞不畅;或肝气郁结,气机不畅,冲任不利,经血不得畅行;或宿瘀内结,新血无以归经,瘀血不能排出;或脾气虚弱,血行迟滞,经血流通受阻。治以通法为主,处以当归、牛膝、香附、玄胡、丹参、白芍、川芎、红花为基本方,以养血通络为法。又以腹痛为例, 首问有无疼痛之后, 穷究痛的性质: 冷痛、绞痛多寒; 刺痛、抽痛多瘀; 结痛多痰食; 切痛多热实; 掣痛、酸痛有风湿; 胀痛、坠痛多气滞; 隐痛多虚寒久病。总以不通则痛,以求因为主而非单纯止痛,但痛自缓。
三、衷中参西,病证融合
"蔡氏妇科"先辈就主张衷中参西,七代传人蔡小荪先生更加重视,主张中医病因病机与西医病理变化相结合,药物传统效用与现代实验研究结合。蔡老治病遣药常以辨证为基础,充分利用现代诊疗技术,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四诊八纲与检验互参,尤其在没有临床表现症状的时候,则需要通过检查、结合病史及疾病发展演变规律,使辨证更为全面恰当。
从现代医学角度来审视中医妇科所常见的一些疾病, 并非全部都有证可辨, 如浆膜下的子宫肌瘤、免疫所致的女子不孕症等。蔡小荪先生因而对妇科病人都要求作一定的妇检, 包括物理检查、超声检查、性激素检查, 以求详细了解病人生理病理, 并且通过这些检查的结果来指导处方用药。
四、兼顾肝脾,顾护中土,疏肝理气
蔡小荪治疗妇科病重视脾胃,观点源于家传,并深受许叔微、李东垣、薛立斋等医家的影响。认为临床疾病凡先天不足者,但得后天精心培养,或可弥补先天之虚而后强壮,而后天之不足,若不得重新恢复其运化、滋养之功,非但使脾胃之气日虚夜衰,即便先天强盛之元气精血,也会因失于后天精微的调养,滋生,充实,而告匮乏。因此蔡小荪特别强调在临证治病中要善用健脾益气法,以保证血气之源不竭,从而截断疾病进一步发展,变化。治病过程中除运用治疗疾病所需药物外,每多注意兼顾调治脾胃运化功能。临床习惯某些药物炒用,一则借以改善药性之偏,二则使其焦香,增进健脾之力。党参、白术、茯苓、石斛、谷芽、陈皮之属是常用之品,旨在健脾和胃,以增强生化之源。
又因妇人以气血为本,气血不和则百病乃生。女子阴性偏执,易使肝失疏泄而致气机升降出人失常,引起诸疾;而气能生血,气能行血,气能摄血,不仅气之病变会影响及血之病变,血之病变也易引起气之病变。因此,补肾不忘疏肝理气之法,且调血诸法,皆当调气为先导,使之补而不壅,涩而不滞,行而不散,清而不凝,温而不燥。
蔡氏妇科为海派中医流派的主要代表,具有典型的海派文化特征。
一、学术上:博彩众长,融汇贯通。蔡氏女科在学术上宗古而不泥古,博采众长,融汇贯通。补土取法李东垣;滋阴宗尚朱丹溪;调气首推汪石山;理血尤崇叶天士。审证求因,贵乎精详;遣方用药,须知权变。主张因时因地因人而制宜,权衡轻重而不偏,适度寒温而不怫。危症急须单刀直入,务期脱险奏功;久病则宜标本兼顾,不求速愈立效。经病注重肝脾肾,治当调理气血为主,总则为以通为用,通补结合。闭经不尚攻伐,崩漏不专止涩。处方用药精而简,重视归经配伍,顺阴阳之序,适四气之和,制寒热水火之偏胜,配动静升降之合度。忌用损气耗血峻厉之药,慎用碍脾妨胃滞湿之品。蔡氏近代又主张:辨病与辨证结合,分期与分型结合,中医病因病机与西医病理变化结合,药物传统效用与现代实验研究结合。验方今用,务求实效。此即蔡氏妇科代代相传的学术精要。
二、临床上:经验丰富,勇于创新。蔡氏女科历经二百余载,代代精英。七世蔡小荪教授秉承祖业,融会百家,结合中西,颇有建树。先生认为《内经》《伤寒论》在反复阐明人体生理、病理变化与年、月、昼、夜、阴、阳、气、血规律密切相关的基础上,强调不论采取针灸或方药治病,均应顺乎时序更替的变化,根据这些理论,在70年代初提出了月经周期的四期生理特点和调治思路。
蔡师认为经以肾气为主导,受天癸调节,又在肝藏血调血、脾统血化血、心主血、肺布血的协同作用下,冲任气血相资,胞宫出现虚而盛而满而溢而虚的月经周期,并随着阴阳消长、气血盈亏而出现月经期、经后期、经间期、经前期。月经期(经水来潮至经净):胞宫气血由满而溢泻渐至空虚,肾气天癸相对减弱,凡经期、经量、经色及经味异常均可在此期调治,常用疏调、通下、固摄诸法;经后期(经净至排卵前):胞宫气血由虚至盈,肾气渐复渐盛,是阴长阳消之时,此期是调经、种子、消癥的基础阶段,经间期(排卵期,即下次月经前14天左右):此期肾气充盛,是阴阳转化、阴极生阳、阳气发动、阴精施泄的种子时期,又称氤氲期或“的候”,若交接合时有受孕可能,治疗以促使阴阳转化为宗旨;经前期(排卵后到经潮前):此期肾气实而均衡,阳盛阴长,气血充盛,治疗以维持肾气均衡为原则,此时,又是调治月经前后诸疾及经期诸疾的关键时期。在具体治疗过程中,蔡师将四期生理和妇科诸疾的病理特点有机结合,制定出不同的周期调治法。
三、医德上:诚仁之念,济世救人
蔡氏妇科流派是儒医世家,除世代相传,医术精湛,文化底蕴深厚,有独特的学术经验以外,更具有超越一般医家的历史使命感与责任感。不论是和平年代仁心仁术、济世利民,还是战火乱世的忧戚国家兴亡、中医发展,都是蔡氏妇科历代传人用心传递并践行的精神理念和家国情怀。在从医路上始终秉承诚仁之念,济世救人之情怀是成才的先决条件。动机决定态度,始终抱有济世救人之心,且付诸实践,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将促使医者不断自我提升、精进医术,从而成才。如蔡小香舍祠兴学,创办中国医院。蔡小香素有办学图强之愿,1904年斥私资创办蔡氏学堂于家祠中,开江湾私人办学风气之先。同年在上海设立专科训练班,培养师资,1907年复办竞业师范学堂,1909年上述学堂并入中医学会附设医学堂。举办医学讲习所,培养中医人才。较早提出中西医学相结合的观点,积极主张中西结合,融汇贯通,创办中国医院,并任院长。
又如蔡香荪,弱冠之时,正当社会变革、国家内忧外患的危难时刻,积极投身革命。日寇侵华时期,组织江湾爱国青年,成立红十字救护队,以抢救伤员。诊病不惧权贵,疗疾无关贫贱,对待贫病者反而照顾有加,赠医施药。
再如蔡小荪,当年放弃私人门诊,建立联合诊所,不领取工资,支持医院建设,充分体现了他爱国之心和社会责任感。他认为医生应该时刻秉持“诚仁”之念,济世救人。他常常说:“只要一听到病人的病痛,我的心比病人还要急。”他十分体恤病人疾苦,治病不问贫富贵贱,皆一视同仁,尽心治疗;诊察疾病严肃谨慎,认真细致。认为医生的首要任务是替病人治好病,因此医生一定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医术。这正是他医术精益求精的内在动力。
蔡氏妇科传承至今已经九代,临床上为无数的患者解除痛苦,并在传承中不断总结经验,逐步形成了蔡氏妇科独特的学术思想和诊疗经验,临床疗效显著。蔡氏妇科传承人除精研医道外,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爱国爱民的博大胸怀。这些精神值得我们继续大力挖掘、传承和发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