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一轮技术变革中发挥领导城市作用
以开放胸怀拥抱世界,用全球眼光审视自身。第三十三次上海市市长国际企业家咨询会议(IBLAC)昨晚举行,全球顶级企业家围绕“新发展格局与上海改革开放引领角色”主题展开讨论,建言上海的使命和未来。
上海应在变革中“做多”
“人类的红色警报已经拉响!”“市咨会”一开场,特邀主旨演讲人克里斯蒂安·菲格雷斯就抛出了一个全世界80亿人口共同面对的课题——气候危机。过去一段时间的种种迹象证明,一直以来保障地球的生命支持系统已发生巨变,“双碳”目标变得前所未有的重要。
气候危机与上海未来的发展有关吗?在场的全球企业家纷纷将两者结合在一起。“审视当下去碳化的程度,在未来5到10年间,我们的速度必须比过去快5倍,而上海有机会走得更快,测算、宣传和展示已取得的进展,在比较中显示优势。”普华永道全球主席罗浩智认为,上海越是被视为一座可持续的城市、拥抱去碳化理念的城市、愿为更清洁的供应链创造机会的城市,就越能吸引更多人才、更多投资和更多企业落地。
瑞士再保险董事长安思杰从应用的角度提出,金融与可持续发展的结合能帮助上海跑得更快。在他看来,风险管理是企业和社会的首要议程,其中就包括气候变化导致的风险。今年7月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浦东新区高水平改革开放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的意见》,首次提到将上海建设成为国际再保险中心的蓝图,“上海应寻求将自身定位为亚洲及其他地区的主要风险管理中心,发展成熟的保险再保险市场将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建设双向通道联接中国与世界,就要求上海在新一轮的全球技术变革中发挥领导城市作用。罗氏集团首席执行官施万认为,上海目前已到了产业发展的关键时期,需进一步放大前期的成功经验,打造“在中国,为世界”的世界级生物医药产业集群。他建议,要扩大开放水平,允许跨国医药企业在“负面清单”目前限制的若干领域内开展业务试点。
美国史带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莫里斯·格林伯格则为上海点赞,因为这座城市的持续改革开放没有因疫情而受到阻碍或拖延,他认为,《外商投资法》等新法律已对中国的营商环境产生积极影响,上海可以通过更透明和平衡的监管环境来吸引更多外商投资。
打造“上海模式”与“上海生活方式”
在世界经济的加速变革中,消费变革是一大重要变量,与企业发展、城市发展紧密相关。安永曾在柏林、伦敦、洛杉矶、孟买和上海举办“未来消费者”系列研讨会,就未来学家、企业高管和行业专家所设想的未来消费者“世界”建模。安永会计师事务所全球主席兼首席执行官狄思博发现,未来消费者对消费体验、销售服务、高品质以及本土品味抱有很高期待。
过去几年,上海在打响“上海购物”品牌等方面成绩斐然,但还有向上发展的空间。狄思博引用墨尔本的发展经验指出,应该将城市规划方面的专业知识作为一种文化输出进行推广。为此,他建议政府机构成立一个特别工作组,从“上海购物”向“上海生活方式”转变,协调不同政府部门从经济发展角度出发,规划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并与社会资本合作响应未来消费者的需求。
“生活方式”一词也是通用汽车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玛丽·博拉对上海未来的期许。她说,上海应培育稳健的汽车消费文化基础,完善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的基础设施,构建高端生活方式,同时提升消费者体验和拥有汽车新产品的便利性。
上海正在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对标国际先进水平,业界普遍将“全球消费中心城市”分为先发制人的“传统资源禀赋型”和后来居上的“优质场景打造型”。欧莱雅集团董事长安巩认为,上海可以借鉴上述两种模式的优点,实现“资源+场景的双轮驱动式”发展,一方面提升优质产品和服务的综合供给能力,促进更多“首发首创”,另一方面,识别特色文化标签和新兴数字化产业优势,拓宽优质服务的消费场景,增加物理空间互动外的情感连接体验,构建全球消费之都的“上海模式”。
让数字化融入城市绿色转型
城市是应对气候变化挑战的核心一员。最近几年,“净零碳排放城市发展”概念在全球流行,上海的净零碳排放发展之路在哪里?太古集团行政总裁施铭伦认为,整个城市网络脱碳化是非常复杂的议题,需多个政府部门和跨界别利益相关者参与,而数字化是利器。他建议上海发展一套一体化、数字化的脱碳方案,打破传统的城市能源和效率方程式,有效整合能源、建筑和交通3个脱碳关键领域。
江森自控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乔治·奥利弗认为,城市绿色转型必然是经济社会的系统性变革,上海应把握作为全国碳交易中心的契机,将建筑行业碳披露制度化、系统化,做好建筑行业进入全国碳交易范围的准备。
三菱商事株式会社董事长小林健则用“新型城市管理”来阐述数字化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联。他认为,上海的IT基础设施完备,市民环保意识强烈,应该利用这些优越条件和现有的“五个中心”功能优势,尽快迈入以“数字化转型”(DX)和“能源转型”(EX)为核心的新阶段,在发展的质和量上确立国际顶尖城市的地位。(记者 徐晶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