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身着“检察蓝”守护着这座城市

2021年11月03日 08:29:35 来源: 解放日报

    全国政法队伍教育整顿开展以来,上海检察充分挖掘“身边的榜样”,向全社会介绍检察工作,展现优秀检察官风采,至今已讲述50位检察官故事。

    他们或在法庭上慷慨陈词指控犯罪,或行走在大街小巷关注公共利益,或埋首案头钻研前沿法律问题。岗位不同,相同的是检察官们忠于职守、勤勉如一的优秀品质。

    学有榜样、比有标杆,广大检察干警纷纷将英模精神转化为干警争先创优、干事创业的动力和精气神,以“检察蓝”守护上海。

    打击刑事犯罪,守护公平正义

    “国家公诉人”,是绝大多数普通人对检察官的第一印象。在上海检察机关,有许多检察官从业十几二十年,仍坚守在公诉一线,打击罪恶。

    “一个案件对我们可能是1%,对每个当事人都是100%。所以,每节事实、每份证据,都必须认真审查,绝不能马虎。”市人民检察院第四检察部副主任寿志坚时常这样说。

    寿志坚不仅这样说,还将这一点贯彻了20多年的检察生涯。在办理一起走私案时,面对几个G的电子证据,他花费整整一周时间,逐一阅看,克服方言障碍,细致辨听,最终找到定罪关键证据,在庭审中当庭播放,让拒不认罪的上诉人最终当庭认罪服判。

    在办理一起邻里间轻伤害案件时,嫌疑人没有前科劣迹,只是一时冲动出手打伤了邻居,案发后邻居也有谅解意愿。寿志坚努力促成双方和解,并作出不起诉决定。这是本市检察系统刑事和解的第一案。事后回访,得知这名被不起诉人因为检察机关的轻缓处理得以继续留在单位,工作积极还获得领导肯定。寿志坚十分欣慰:“作为一名检察官,不能简单一诉了之,也要考虑如何实现社会效益最大化。”

    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期间,赵富强等38人黑社会性质组织案被全国扫黑办、最高检扫黑办挂牌督办。市人民检察院第一检察部检察官俞倩作为专案的联络员,从提前介入阶段即全身心投入,撰写案件专报、办案专题报告,将案件进展及时向最高检、市扫黑办报告。

    该案二审期间,俞倩作为专案组成员,在主办检察官的带领下,全力投入案件准备。面对两周不到的庭前准备时间,她加班加点完成了近400余册卷宗的阅看、核对等工作;又与专案组成员密切配合,仅用一天半即完成全部19名上诉人的提审;反复完善庭审预案,商讨讯问提纲,模拟庭审进程……最终,该黑社会团伙受到了应有的惩罚。

    16年前,即将毕业的俞倩在决定就业方向时,只给自己一个唯一的选择——人民检察院。“因为我早就立志成为公平正义的守护者。”俞倩说。多年来她始终在刑事检察办案的第一线,用实际行动兑现了当初的诺言。

    在不同岗位上贡献力量

    今年1月,第二届全国检察机关案件管理业务竞赛落幕,上海市人民检察院案管办“85后”检察官陈奥琳获评案管业务标兵。对公众来说,案管办十分陌生,但对检察业务来说,案件质量是检察办案的生命线,而案管办就是“质检员”。

    “办案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那么案件评查是不是也可以有一个规范化的标准,让评查检察官更有依据,让评查更有信服力?”刚转到案件质量评查岗位时,陈奥琳就在思考这个问题。

    在部门“老法师”的带领下,陈奥琳翻遍法条,逐条论证,前后历经几十稿,制定的上海市检察机关案件质量评查工作实施细则及评查标准,为全市质量评查提供工作指引,为全国质量评查提供样板。她参与研发的上海“检察官全流程业绩考评系统”,被最高人民检察院作为三个系统之一推广全国检察机关使用。

    在看得到的公诉人之外,还有许多像陈奥琳这般的“幕后英雄”,他们在不同的岗位上,共同撑起了守护公平正义的检察事业。市人民检察院第六检察部副主任杨建锋也是其中一员。4年前,经社会公开遴选,他从一名高校法律学者转身成为一名民事检察官。

    作为新时代四大检察职能之一,民事检察不像刑事检察那样锋芒显露,却和人民群众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更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在一起民事监督案件中,当事人无法实际取得司法拍卖房屋的所有权,多年奔波维权无果。杨建锋在充分了解掌握事件来龙去脉的基础上,立足事实和证据,梳理法律和法规,经过深入研究分析和论证后提出抗诉,并最终获得支持。该案也成为上海市人民检察院检察委员会审议通过的首例民事检察监督案例。

    此外,杨建锋作为民主党派成员,还提出《关于发挥检察机关在App侵害消费者数据隐私公益诉讼中的作用》《民法典颁布后加强虚假诉讼监督,规制民事权利滥用的建议》《加大和解与司法救助力度,有效化解疫情合同纠纷》等多份社情民意建议,有效促进了检察工作与社会综合治理相融合。

    不仅办案,也重视理论研究

    “大数据杀熟”该如何治理、全自动驾驶汽车发生事故谁负责、公益赔偿款该怎么管理……在市检察院举办的“75号咖啡·法律沙龙”上,来自学界的专家与一线检察官们围坐在一起,共同探讨一个个热点问题。目前,该沙龙已举办120期,300余位专家学者受邀参加,极大增强了上海检察和上海检察理论研究的品牌影响力、传播度。

    作为活动负责人,市检察院法律政策研究室副主任陈超然多年来也在理论研究上多有建树,是检察系统的改革先锋、理论达人。多年来,陈超然先后参与最高检《司法改革背景下逮捕的若干问题研究》《侦查监督理论与实践》等课题,撰写的多篇论文有效推动了相关业务发展。

    2017年,陈超然调入市检察院深化司法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参与上海市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工作,组织开展涉及上海检察机关司法责任制改革、诉讼制度改革、提起公益诉讼等重大问题的政策研究,制定检察机关实施方案并逐条落实完成126项改革任务,形成改革文件66件。此外,他还多次参与全国检察改革任务,在最高检“少捕慎诉慎押”专项工作组的成果纳入全国性改革举措及制度安排。

    办案之余重视前沿理论研究,一直是上海检察官的优秀传统。今年,市检察院成立信息网络犯罪检察官办案组,寿志坚承担起办案组主办检察官的重任。杨建锋没有放下“老本行”,工作之余不断开展学习研究,承担了国家检察官学院、上海市检察院多项研究课题,多次获得表彰。作为上海检察机关大数据中心的初创成员,陈奥琳主笔撰写了食药品案件、管制刑案件、外来人口犯罪等上海检察大数据分析报告以及全市“案-件比”情况、认罪认罚案件情况、刑事检察办案效率分析等分析报告40余篇。出色的理论研究,反过来又促进了办案质量提升。(记者 王闲乐)

【纠错】 [责任编辑: 严曦梦 ]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新华网

热点推荐

扫一扫

扫一扫,分享手机新华网上海频道

Copyright © 200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制作单位:新华网上海频道 版权所有:新华网上海频道

01007012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310286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