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60多年前,这对画坛伉俪曾共同绘就“闵行一条街”传奇故事

2021年12月02日 18:58:59 来源: 新华网

  新华网上海12月2日电(记者黄安琪)谢稚柳陈佩秋伉俪是当代著名书画家、鉴定家与收藏家,在中国艺坛有“当代赵管”之美誉。日前,谢稚柳陈佩秋艺术中心开馆仪式暨“似曾相识燕归来——谢稚柳陈佩秋作品展”在上海市闵行区群众艺术馆举行,标志着该艺术中心正式落户闵行。

  谢稚柳陈佩秋艺术中心建筑面积近1000平方米,得到上海陈佩秋公益基金会授权,将作为纯公益艺术场所免费对观众开放。

  首展展出谢稚柳和陈佩秋各个时期代表作17组24件,其中包括1958年谢稚柳和陈佩秋合作的长卷《闵行一条街》(手卷),这是两人合作的为数不多的绘画作品,描绘的正是当年的“一号路”(即今江川路)。60多年过去了,这也是《闵行一条街》以另一种形式“回家”。

  长约4米的《闵行一条街》布局大气,构图精巧,其背后更记载着当年仅用78天就建成“闵行一条街”的时代故事。

  当年的老闵行素有“申江门户,国企摇篮”之称。从20世纪50年代起,许多重工业从上海市区迁入此地,其中包括“四大金刚”上海电机厂、上海汽轮机厂、上海重型机器厂和上海锅炉厂四个万人大厂。

  闵行成为上海第一个工业卫星城,更被誉为新中国重工业的摇篮。产业工人们纷纷把家安在闵行,渐而形成社区,配套的生活商业项目放上了议事日程。当时,上海市民用建筑设计院“挑灯夜战”用10天设计完成了与之配套的“一号路”项目,建筑施工单位用三个月时间建成了东起沪闵路、西至“十二号”路西首,总长14公里、路面宽约百米的“一号路”,这也是上海第一条六车道大马路。

  当时,谢稚柳和陈佩秋响应上海美协和上海中国画院的号召来到“闵行一条街”参观并体验生活。热火朝天的景象深深感染了艺术家,陈佩秋爬上高楼,在寒冷的冬日连续三天站在屋顶上将“一号路”翻天覆地的变化速写下来。之后陈佩秋起稿,描绘建设中的楼房,谢稚柳用宋人工笔细写树木、渔船并补景、渲染。

  谢稚柳和陈佩秋生于20世纪前叶,两人在生活中是伴侣,在艺术上则是棋逢对手。谢稚柳和陈佩秋都推崇宋元绘画艺术,并以光大弘扬为己任,然而他们并不守旧,始终行进在“变法革新”的路上。

  上海是谢稚柳和陈佩秋的第二故乡。1956年他们双双成为上海中国画院首批画师。1997年,谢稚柳和陈佩秋共同将北宋王诜的《烟江叠嶂图》捐献给了上海博物馆。2014年陈佩秋获上海文学艺术奖“终身成就奖”。

【纠错】 [责任编辑: 沈梅 ]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新华网

热点推荐

扫一扫

扫一扫,分享手机新华网上海频道

Copyright © 200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制作单位:新华网上海频道 版权所有:新华网上海频道

010070120010000000000000011123111310347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