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边检走过70年
新华社客户端上海1月5日电(杨恺、黄波)上海,因海而生、向海而兴。自开埠以来,上海便是我国最重要的贸易港口,开放的基因与生而来,改革的脚步从未停止。伴随着上海的改革发展和口岸变迁,1月4日,上海边检迎来成立70周年。
70年风雨路,从开荒破土到艰苦创业,上海口岸建设不断蝶变升级,口岸服务效能不断提档增速。作为改革的实践者、亲历者,上海边检扎根于这片创造无数奇迹的热土,用70年砥砺奋进交出了维护国家安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闪亮答卷。
拓荒:助推口岸建设蝶变升级
20世纪50年代 ,新中国成立初期,上海经济百废待兴。在我国推行平等互利的贸易政策推动下,不少外轮陆续进出上海港,1950至1952年,仅仅3年,出入上海港的外轮从56艘次跃升至222艘次,增长近4倍。形势催生变革,为加强对港口停泊外轮和随船人员的管理,1952年1月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华东军政委员会组建“上海边防检查站”负责上海口岸的边防检查工作,从此结束了上海“有边无防”的历史。
20世纪50年代末期,上海边检战士在梯口执勤 上海边检总站供图
1964年4月,上海虹桥国际机场正式开启国际客运业务。为快速承接虹桥机场出入境查验任务,同年9月,上海虹桥边防检查站成立,当年即检查出入境旅客4000余人,办理航班80余架次。1973年9月,第一艘旅游客轮日本籍“巴西丸”号徐徐驶进上海港,稳稳地停靠在外虹桥码头(现国际客运中心),上海边检由此开启旅游船舶的出入境边防检查业务。
1978年,改革开放的春风掠过神州大地,使得港口成为前沿阵地。20世纪80年代,上海港不断改造、扩建,宝山钢铁厂、金山石化厂等一批新建专用码头陆续投入使用,边防检查执勤区域范围不断扩大,业务工作量不断刷新纪录。1990年6月,上海边检相继成立吴淞边检站、闵行边检站(现金山边检站),加上原有的上海边防检查站(现浦江边检站),三站分布在黄浦江的上、中、下游,形成布局合理、任务互补的执勤网络,为浦东推开窗户看世界逐步建立起配套的口岸查验基础设施。
“20年前的这里,码头岸线还不足3公里,年出入境集装箱吞吐量不足10万,而如今这里已是连续多年全国出入境集装箱船舶数量最多的港区。”外高桥边检站边防检查处处长杨永祥感叹。作为外高桥保税区建设参与者,他见证了外高桥港区发生巨变。经过20多年的发展,外高桥港区已有36个码头,码头种类涵盖集装箱、汽车滚装、散杂货、化工品、修造船厂、极地科考基地等类型,集装箱年吞吐量超2000万标箱。
2005年,洋山深水港区一期工程建成开港。从此,上海告别了没有深水良港的历史。此后10余年,洋山四期自动化码头投入运营,自贸区临港新片区挂牌成立,上海港口建设步入加速期。2021年,上海洋山港集装箱吞吐量超2200万标箱,再创新高。
洋山港四期全自动码头俯瞰图 周晓东摄
激流汇聚,奔腾成潮。如今的上海已经从单一的海运码头发展成为综合性、多功能、现代化的大型国际主枢纽港,并向着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航运中心大跨越迈进。
坚守:在为国守门中淬炼责任担当
翻阅上海边检70年的历史,从打赢一场场安保攻坚战到吹响国门疫情防控集结号,70年峥嵘岁月写满忠诚,“为国守门”的使命始终未变。
走进上海边检警史馆,一枚华东军区公安部队第三届英模代表大会纪念勋章和墙上那张泛黄的照片定格了时代的缩影。1953年春天,“白龙丸”号远洋客轮抵沪,上海边检第一代检查员徐康健进行登轮检查,成功查获一名高级间谍和一份谍报提纲,光荣立功。
进入21世纪,改革开放走向纵深,中国以愈加包容愈加开放的国际姿态向世界伸出友好之手,各项国际盛会集聚上海。上海边检相继完成2001年上海APEC会议、2010年上海世博会、2014年亚信峰会、四届进博会等重大国际活动口岸安保工作,为服务国家对外开放战略和经济建设注入安全动力。
第一届进博会期间,上海边检开通“进博会边检专用通道” 董权辉摄
2018年4月2日,国家移民管理局挂牌成立。上海边检以新时代移民管理警察的职业身份步入新征程。以队伍正规化建设为引领,上海边检强抓队伍基础,大力开展全警实战大练兵、大比武工作。同时以大数据、人工智能为抓手,逐渐建立起口岸智能化管控体系,口岸安全堤坝愈扎愈牢。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来袭,让国门安全有了更深的定义。特别是在大进大出、快进快出的上海口岸,疫情防控更是刻不容缓。面对病毒的肆虐,上海边检迅速组建起27支党员战疫突击队,战斗冲锋在疫情防控的第一线。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边检民警身着防护装备坚守国门一线 董权辉摄
2020年4月10日,SU208航班抵达浦东国际机场,经海关通报,该航班陆续有80余名旅客有咳嗽、咽痛等症状,需送医检查。上海机场边检站八队党员突击队迅速集结,争相穿起防护服,义无反顾走向留观监测点。交接材料、人证对照、证件送检……历经近5个小时的持续作战,在闷热的防护服下,突击队员们早已汗流浃背。后经上海市有关方面通报,该航班上共有60余名新冠肺炎确诊病例。
愈是艰难愈向前。随着疫情防控转入持久战,2021年,上海边检在浦东机场启动疫情防控集中闭环勤务模式,截至目前,19批2200余名警力白衣执甲、舍家不顾进入闭环同疫情短兵相接,全年累计查验出入境旅客超200万人次。
赋能: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践行初心使命
为改革添动力,向改革要活力,在服务国家发展大局中实现高质量发展是上海边检成立以来始终坚持的发展逻辑。70年来,上海边检紧扣时代发展脉搏相继推出一系列“放管服”改革举措,在提升通关效率、优化管理服务等方面持续发力,助力打造一流营商环境,全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20世纪五六十年代,随着我国和平外交政策的实施和对外贸易的日渐回暖,为更好地服务港口贸易,上海边检积极调整勤务模式,针对不同国家船舶采取不同检查监护方式,尤其是放宽了对国内船舶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船舶的检查政策,积极营造良好宽松的进出口环境。
进入21世纪,上海口岸出入境客流和货物及集装箱吞吐量一路飙升。2001至2010年,上海边检查验出入境人员总数超1.57亿人次,查验出入境交通工具130余万架艘列次,均比1991至2000年翻了两番有余。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一系列国家战略相继落地,上海边检积极推动72小时、144小时外国人过境免签政策率先在上海落地;率先试行24小时直接过境旅客免办边检手续政策;率先开展邮轮检查“放管服”改革试点;牵头促成长三角边检机关警务协作机制……持续不断的深化改革,“松绑输氧”式的制度创新,为提升口岸通关能级,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打下坚实的基础。
2021年8月3日,2.4万标箱级集装箱船“长范”轮顺利靠泊洋山港盛东码头,这是当前世界上最大量级的集装箱船舶,堪称“海上巨无霸”。自2018年以来,上海港已累计靠泊1.8万标箱及以上级别集装箱船4730余艘次。在上海港,大船时代迎来了升级版。
“长范”轮顺利靠泊洋山港盛东码头 刘舒逸摄
超大型集装箱轮靠港,考验着整个集装箱疏运体系和调度能力。上海边检通过“互联网+”让大船通关变得从容不迫——早在“长范”轮抵港前,边检机关就通过 “单一窗口”平台,提前为该船舶办理了预检手续,确保船舶到港后边检查验即到即办。“这些便利措施能使每艘外轮的靠泊时间平均缩短1至2小时。不仅每年给企业节省大量的成本,更重要的是码头船舶吞吐频率加快,对于提升集装箱流转速度和优化船舶航线起到很大作用。”洋山边检站边防检查处处长周佳杰说。
在空港口岸,一系列先行先试也在轮番推进。在全国边检系统率先建成启用“上海单一窗口边检航空器申报平台”,可为每架出入境货机平均节省40分钟通关时间。2020年以来,上海边检共查验出入境货机超15万架次,占比全国超40%,并一度创下单日查验近400架次出入境货机历史新高。以通关更便捷推动要素流动大提速,如今的上海边检正积极服务和深度融入新发展格局,助力上海在高水平开发开放新征程上跑出加速度。
浦江潮奔涌,扬帆踏浪行。回首过往,70年沐风栉雨,上海边检初心使命始终如一。聚焦今日,新时代征程已开启,上海边检正以更昂扬的姿态,续写更多精彩国门故事。